姑娘、好个萧慕云……”
她聪慧之人,当下自也觉到中了萧慕云的计算。不过她心有男儿之志,对于人才求贤若渴,当感到萧慕云诓她,却不为忤,复是展颜轻笑,“这太白书院学子个个都不简单,能招来为我荆南所用,不亚于千军万马,葛秀,去转告林侍郎让他公子好好在书院学文习武,本郡主自有重赏……”
身侧的葛秀正欲行礼领命,却听高若玉又道:“另外再挑选一些聪颖的官员公子,送至书院求学,所有费用皆由王府支出。”
葛秀想是知道高若玉用心,脸显敬佩之色,躬身行礼道:“属下即去安排。”
此时,只见高保融与高保勗一前一后走了进来,高若玉等人便是起身见礼。
高保融坐上高若玉让出的位置后,望着高保勖,叹了一口气,“十弟,你与玉妹说吧……”
“是,王兄。”高保勗点了点头,望向高若玉言道:“我昨日亲自前行相邀鲁先生入仕相助,却是为他婉拒……”
高若玉闻言神情一愣,望向高保融,沉吟道:“即然如此,妹妹觉得仍按前日所定……依可出兵岳州。那刘言复叛,此下楚地正乱,南汉已趁机夺了楚境西南数州,而边镐兵败,想是要退出楚地,中原疲于应付辽汉虎视,此时正是我荆南夺楚之时……”
高保融点了点头,“玉妹所言甚是,只见堂上文官多有反对,皆言我荆南兵弱,且粮草不足,仗着水险但可自守……”
高保勗接言道:“兵马粮草倒未必如这些文酸之人所虑,只是人心不一,恐坏大事。鲁先生威望甚高,可惜先王甍逝后,不予朝事,不若玉妹前去求下十三姑姑,让封先生前去相请……”
这时有一护卫疾步奔到厅堂门口,行礼道:“禀王爷,惠宁师太到访。”
高保融三兄妹互视一眼,惊讶之余站起身子,忙向厅外行去迎接,原来这护卫口中的惠宁师太正是高保勗口中的十三姑姑。
当年高季兴在位之时荊南水灾,百姓死伤重多,高季兴心有所感,认为是自己施政失德所致,便让自已的五个女儿岀家为尼,以攒功德,消除天灾。
这惠宁师太俗家之名为高幼真,在高季兴近二十个子女中排行十三,入了荆南江陵府“承恩庵”受戒。
高家三兄妹刚到通往“银安殿”的连廊时,便见葛秀引着一位四十余岁模样的女尼行来,身后跟着一位年过五旬身材槐梧的老者,高家三兄妹忙是躬身行礼:“见过十三姑姑……见过封先生。”
惠宁师太脸色平静的点了点头,随着高若玉三兄妹的礼迎,进了厅上落座。
想是有多年未来到这王府,惠宁师太环顾厅内的布置,眼神中似有感伤,目光落在站立主位边不敢入座的高保融,“此乃议事厅堂,保融你身为南平王,安可站立?”
高保融忙道:“侄儿遵命。”方自入了主位坐下。
惠宁师太微微一笑道:“今日贫尼就以姑姑的身份与你们三兄妹谈谈……”
高保融三兄妹齐声应道:“但听姑姑教诲。”
惠宁师太点了点头,“不说历朝历代,就言这数十年来,周边朝廷藩国之中为了争夺帝王之位,骨肉相残,无所不用其极。”
“我高家有幸,蒙先父王教导有方,从先王兄与我十七位兄弟姐妹,到你们十余位兄妹……从未有祸起萧墙之事,敢问哪位帝王之家能做到如此?”旁座的耿、谭两位供奉及韩月等人听得倶皆暗暗点头。
“先父王遗训,你们兄妹想是记在心上了。”惠宁师太言语中目光扫过高保融、高保勗二人,停留在高若玉身上。
高若玉忙是执礼应道:“若玉与众兄长都未敢忘却祖训,‘根枝连体,水露同泽,思德而为,大势而趋。’这十六个字,我等日日皆是为念。”
“好。”惠宁颔首微笑,“本根得地水之润破土而壮,枝叶承雾露之珠余泽而下,相辅相成方得参天之资。‘根枝连体,水露同泽’……从你们兄妹友爱来看,倒是不负先王留下这八个字的用心。”
高若玉何等聪明,但听惠宁话意未尽,想是“思德而为,大势而趋”却是另外说辞。
果不其然,惠宁顿了一下,叹息道:“可却未明白先王所训“思德而为,大势而趋”的含义,你们可知五位姑姑受戒佛门之因?”
未等高若玉三人作答,惠宁又道:“先父王即位之时,荆南可谓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有赖先父王励精图治,方使荆南安定繁荣,只因一年水灾,百姓受难,先父王自责治理有失,只道自己德不配位,而致天灾临我荆南,便遣我五姐妹受戒佛门,以攒功德……”言至于此,顿了一顿,脸上隐见苦楚之色。
“四姐入寺两年之后,郁郁而终……”惠宁停复是停了一下,低叹一声,又道:“那日我从“承恩庵”来到王府,想……想抱怨于先父王,却无意间见到先父王在后院“苦心斋”中失声痛哭,口念四姐名字……方知先父王并非无情之人。”
“天下行事之难者,莫过于受制于情,但想先父王为荆南子民之心,为子女者岂能因自身之情爱而违了父辈大义……”
众人一时心中感慨,历来贤明帝王因天灾之故,多有下罪已诏,如高季兴让五个女儿出家祈福,为民消灾却不多见。
惠宁口中的四姐,是为高季兴的第四女,已是心有所属,被遣入佛门之后,情丝未能斩断以至抑郁而终。
惠宁当时知晓其姐身亡,心中自是怨恨高季兴无情,便是回到了王府,想向其父高季兴发泄心中怨恨。
不意高季兴亦因爱女抑郁身亡心生自责,在“苦心斋”中暗下痛哭不已,却也让无意中见到了惠宁心知其苦,终是默默离开,一腔怨恨自也从此消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