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一个科普任务,即使是完全不懂计算机的人看完这段,想必也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
但是,如果仔细思考,小说在这里的设定未必经得起推敲,由逻辑门部件组成的计算机,其实只是人类的计算机,而三体人的计算机未必是同样的工作方式。至少有两个理由:
第一,对于生物体来说,二元逻辑和二进制并不是最自然的选择。
第二,离散的输入输出也同现实世界不同,宏观世界的物理量都是连续的。
设想一种基本计算部件,它的输入和输出都是连续的实数,也不局限于进行二元逻辑运算,那就跟组**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元件比较接近了。
我们管它叫神经元(neuron)。
如果小说中的三体人真的可以一秒钟反应十万次,而且众多的三体人通过类似神经元的方式进行连接,那么,他们所构成的将不再是一台普通的计算机,而很可能是一个具有超级人工智能的存在。
而由简单元件组合起来的力量,在现实世界的人工神经网络中已经真正地显现。
神经网络中的最基本组成单元——神经元(neuron),也被叫做感知器,(perceptron)是一种早期的神经元结构,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被提出来了。
现在它在神经网络中已很少被使用,但理解它有助于理清其它类型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设计思路。
一个感知器的定义元素包括:
1.有多个输入:x1, x2, x3,...,它们只能是0或1。
2.有一个输出:output.只能是0或1。
3.每个输入对应一个权重值:3,...,它们可以是任意实数。
4.有一个阈值:threshold.可以是任意实数。
5.输出output取决于各个输入的加权求和与阈值threshold的大小,即:如果w1x1 + w2x2 + w3x3 +... threshold,则输出output=1,否则输出output=0。
直观上理解,感知器相当于一个决策模型,输入表示进行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外在因素或条件,权重表示你对某个外在因素的重视程度,而阈值则表示你对于这个决策事件本身的喜好程度或接受程度。
举一个例子:假设周末有一个同学聚会,现在你正在决策要不要去参加。你考虑的因素如下:
1.如果那天天气好,那么你就更有意愿去参加。用x1=1表示天气好,x1=0表示天气不好。你对于天气这个因素的重视程度为w1=3。
2.如果某个你讨厌的人也去参加聚会,那么你就兴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