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殆,其何敌之有?”
这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晋国国君认为,晋国拥有三个有利条件,就足以无敌于天下。
其中有一条,就是国险而多马。
所以牛马畜牲,就是国力的一种体现
春秋时的河东之地,也就是后世的山西,还没有后世那么繁华和人烟稠密,许多地区还处于半耕半牧状态,中原国人与戎狄杂处。
安邑的牛马价格并不贵,一头壮实的耕牛只需要粟米50石,一匹健康驮马也只需要粟米50石。
但是那些军用的良马,受到了管控,即使是白氏也购买不到多少,而且每一匹都需要四五百石价格昂贵。
白氏商会用买来的耕牛、驮马拉上了麦粉换取的粟米,分批次在不同的方向入秦,然后把耕牛、驮马留在秦国,倒也没有太引人注目。
因为粮食充足,加上秦献公取消了殉葬制度,鼓励生育,秦国的人口开始稳步上升。
人口,是这个时代决定国家存亡和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人口多,可以征发的甲士就多,甲士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
在历史上,周朝的兴亡,很大程度上就是与人口的增减息息相关。
周初时,文王、武王以国人为基础,组建了周六师,一师2500人,六师也只有一万五千虎贲,靠着他们,周人竟然能横扫天下。
但周人作为后起的部族,比起繁衍更旺盛的殷人来说,人口只有他们的十分之一。
继承了文、武大业的周文公,便又将殷商遗民组建为殷八师,受周国公室管辖。
但随着不断的分封,颇具战斗力的殷八师被分别赐给了卫、鲁、燕等公室诸侯,分散于东方各地。
周室王畿(ji)内部的土地和人口也在百年间不断分割给贵族,王室掌控的井田和国人越来越少,六师的数量和战斗力不断下滑。
终于,到了周昭王时期,周昭王率大臣祭公等,以戍卫镐京的西六师第三次讨伐楚荆,周昭王身亡,西六师全军覆没。
从此以后,周室开始依仗于诸侯的军队平叛、征服,或者抵御戎狄入侵。
虽然到了厉王、宣王之世,又开辟南方汉阳之地,分封诸姬,利用他们的贡赋组建了南国之师,勉强维持局面,实现了“宣王中兴”。
但在千亩之战中,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丧南国之师。
为周穆王驾车的赵造父的六世孙,赵奄父也参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