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把数据分割,发现它的输出是每几条到十几条为一组,组内顺序正常,组间乱序跳跃;但把这些组挑选、拼接,可以得到两组数据,组内时间顺序良好、间隔均匀。
这说明,这些数据可能是两个命令的返回,不知怎么混到了一起。
就是因为这种混淆使得命令输出格式错乱,这才使得程序把命令返回识别成了report。
于是叶新晨看了一下对方的测试笔记,果然,他们测线路备份切换之类功能,所以需要同时控制两个网元;命令在程序中是顺序下发的,间隔可能只有若干毫秒。
看到这里,叶新晨心里有了底,开始观察程序所在目录,果然在里面找到个dat文件;用十六进制编辑器打开,里面果然是网上传来的原始报文信息,二进制格式。
报文格式是网元编号:信息。
再检查相关代码,很显然,这是因为网元编号被底层通讯模块丢弃了,只把文本信息返回给了上层;这就使得上层无法区分信息来自哪个网元。
平常这样做还没有问题;但遇到同时连接多个网元且需要同时检查多个网元返回、且返回信息还比较多时,数据就乱了。
这个东西太基础。
因为它和上层关系太过紧密,修改它影响太大;而且底层通讯模块的源码已经丢失……
于是,叶新晨尝试用字符串分析的办法来恢复它,鉴于不同命令返回格式不同、数据各异,叶新晨也是用程序尝试识别每个字段的数据类型,然后再检测它是否为有序内容。
叶新晨把这类列叫“索引列”,索引列有三种,一种是1、2、3这样的数字编号,另一种是网元编号这样一整个都是某个固定数字字符的,还有就是年月日时分秒这样的时间信息;它们可能同时全部出现,但也可能只出现其中一种,甚至全都没有。
当识别出索引列之后,叶新晨就把顺序不乱、时间不跳变的若干行视为一个整体;然后像分析单词的“编辑距离”一样,寻找一种使得数据整体上“编辑距离”调整最小的方案,把混淆的数据分隔开。
因为一组数据可能有多个索引列,按照不同索引列拆分的方案还可能不一样。
因此叶新晨也是不得不遍历各种拆分方案,寻找综合最优的那种方案……
这是个挺复杂的程序。
实际上它超出了tcl的能力范围——它的确能工作,而且没有出错时消耗很小;但一旦出错,它需要一分多钟才能恢复。
总之,叶新晨还是把这个程序写出来了,而且的确能自动识别并纠正这种问题;但性能消耗太严重,不是可用于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