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王轨你说皇太子非社稷之主,言外之意,就是要求重新确立太子。废立太子,乃是皇帝家事,一般情况下,朝臣只得遵从皇帝诏令,不得有异议。况且,宇文邕根本没有重立太子之意,也没有询问过朝臣们意见,而王轨竟然说皇太子非社稷之主,这明显触犯了大忌。
第三、宇文邕此时年仅34岁,正当壮年,春秋鼎盛,而你王轨所担忧的这些,全都是宇文邕的身后之事,难道王轨你是咒皇帝早死不成?宇文邕此时正准备大举伐齐,也是宇文邕真正建立功业的时刻,王轨你说的这些未免太早了吧?
基于以上三点分析,宇文邕真的生气了,但后果并不严重,因为,宇文邕并非心胸狭隘之人,他是一个真正有胸襟、有气量的皇帝。
王轨的话虽然听着让人很反感,但这不等于犯了错,其用心是好的,只是不太会说话,说话太直接罢了。同时,宇文邕也明白,王轨是自己的心腹之臣,曾经一同共患难,也是自己身边的第一谋臣,伐齐之战即将打响,王轨还有大用处,怎可轻易加罪?
对此,宇文邕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如果他(杨坚)真的是有天命之相,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话说得不温不火、不冷不热、不软不硬,从这样的语气中,王轨也知道自己确实是失言了,也不敢再继续说下去,只好退了下去。
王轨是一个正直的人,也是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人,这虽然是人臣应有的品格,但是这也隐藏着某种隐患,甚至是生身之祸,不久的将来,王轨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虽然口头上宇文邕并不相信王轨的话,但是这并不代表宇文邕没有疑心,因为,皇帝这个职业,是世界上疑心病最重的群体,只要有一丝风吹草动,他们都会疑心重重。
为此,宇文邕再一次叫来了术士来和,因为来和是当时的顶级算命专家,宇文邕相信权威的判断。
来和早就已经和杨坚打成了一片,就算宇文邕问十次、二十次、一百次,来和也依然是同样的答案:“随国公只是一个守节之臣,并无异相。”
事实上,来和也没办法改口了,如果来和此时突然改口,称杨坚的确是有不臣之心,那自己称杨坚是“守节之臣”的话,不就成了欺君之罪吗?何况,一旦宇文邕要彻查此事,来和给杨坚算命的事儿,也会随之被抖落出来,这不是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吗?因而,此时的来和只能这么说。
对于权威专家的答案,宇文邕不能不信,宇文邕心头的那一丝顾虑,也再一次打消了。
也许你会说,宇文邕实在是太迷信了,一个术士的话,他居然就深信不疑了。
如果你这么想,只能说明你对古人的了解还不够透彻,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求神占卜,这才是真正的科学。
科学是随着人们的认识而逐渐改变的,最初的科学就是迷信,古人相信,天道就是真理。
虽然宇文宪和王轨的进言让宇文邕对杨坚产生了一丝的疑虑,但是宇文邕打心底里并不相信,同时,还有权威相面专家来和担当学术顾问,所以,宇文宪和王轨的进言,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泛起的一丝波澜,对当时的政局以及杨坚的前途几乎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此时的杨坚再一次身处舆的漩涡,已经不是一两个朝臣说杨坚有异相了,而是一方百姓都在这么说,整个定州城,都在传言杨坚是圣人。
宇文邕将这一事件,与此前宇文宪和王轨的进言联系起来,宇文邕似乎真的意识到了某种潜在的危险。
这回,恐怕十个来和,也帮不了杨坚了,因为,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宇文邕可以不相信宇文宪,可以不相信王轨,但他必须相信群众。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杨坚你必须在人民面前承认错误,杨坚,你在劫难逃了。转镇南兖州
接下来,摆在宇文邕面前的难题就是,该怎么处理杨坚?
置之不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皇帝是不可能接受一个对自己有潜在威胁的人存在的。
那么,杀了杨坚?这也行不通,因为此时的杨坚是伐齐之役的功臣,是皇帝的亲家翁,还是被皇帝委派的封疆大吏,是一个有功在身的功臣。现在伐齐刚刚结束,就把功臣杀掉,这不等于卸磨杀驴吗?天下人会怎么看宇文邕?以后的史书不就会留下宇文邕杀害功臣的记录了吗?
另外,杨坚在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