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悟性既高,又极其专注,故而进展极快。只一个上午就把“坐”、“立”、“行”、“拜”等各式礼仪学了个周全。
尹默点点头,起身亲自从趋走、下拜,再到起身站立连贯起来作了一番示范,只见他神态见落落大方、文质彬彬,确有一代通儒的气派。做完后,请姜维依样重复。
姜维依样画葫芦,不仅动作学了个周全,竟连神态气度也是分毫不差。
尹默见状甚是讶异,问道:“伯约之前可是学过汉礼吗?”方才他见姜维口称先生,执得是弟子之礼,遂也开始以表字称呼他。古人含蓄,虽然是称呼上的细小变化,却是关系趋于亲近的表现。
姜维笑道:“尹先生说笑了,在下世居西北边陲,平日所见最尊者,不过一郡太守,如何得窥礼仪之正统?”
尹默叹道:“汉中王上封号后,得我传授教导礼仪者不下百人,众人之中,当属伯约你的天资最高。能与你比肩者,惟有我那好友杜伯瑜的弟子谯周一人而已。”
姜维口中谦虚了几句,问道:“敢问先生,你口中这位杜伯瑜和谯周又是何人?”
尹默回道:“伯瑜是蜀中的大儒杜琼的表字,他精通谶纬术艺,熟知天文占验,眼下正在朝中任议曹从事。不过伯瑜他为人沉默寡言,很少人往来罢了。”
喝了口茶水,尹默又道:“能入得伯瑜法眼者寥寥,而那谯周正是其一。此人年岁与你差不多,出身世家,博闻强识,乃是我蜀中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说起这位谯周,姜维倒是想起来了,此人乃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师傅,历史上记载此人发迹于诸葛亮去世之后,是蜀中本土世家的代表人物,也是蜀汉后期朝廷投降派的意见领袖,与历史上主战的自己倒是颇有一些纠葛。
姜维心道:“我已是‘两世为人’,自然是‘生而知之’,想那谯周,今年不过十八九年岁,竟然能与‘两世为人’的我相提并论,不愧为三国末期蜀中儒道宗师。”
他对蜀中世家的好奇之心一时大起,便借着杜琼和谯周的由头,与尹默闲聊起来。
传授礼仪已是完毕,时辰又是尚早,尹默闲来也是无事,便安坐与眼前少年闲谈起来。他方才见眼前少年天资聪颖,又有心了解蜀中名儒和学派,恰如被搔到了痒处,一时来了谈兴。但有所问,他便知无不答,言无不尽。
姜维年少时也曾研究过当世大儒郑玄的学问,故而交谈间也会讲些郑氏学问,并一些西北旧事。他比当时之人多了两千年见识,又兼口齿清楚,条理清晰,两人竟颇能聊到一块儿去。
一晌闲谈,几番旁敲侧击,收获颇丰。
姜维已是察觉到蜀中本地一派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