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质是“谣言”之后,尧言就会时不时地从记忆里发掘各种各样的、可能导致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相关事物。
根植于人类辨识能力的“比对”机制,就是最核心的谣言制造机。
在一定特征以某种形式“相同”、“相似”之后,人类就会将双方拟合。
比如,一个除了猫之外,从来没有见过其他四足哺乳动物的人,会在见到狗的时候,说“很像猫的一种生物”。
通过“都四足行走、有尾巴、耳朵在头顶”这些特征的比对“相似”,然后将两者对照。
然后,再描述“猫有胡须,这动物没有、体型比猫大”,就能够让交流者大致明确相同点。
人类能够明确地、量化地意识到猫和狗有多少细节上的不同吗?
如果他是在生前那个时代去问,答案基本是“有”,一处处比较就完事了。
然而,问题并不在这上面。
问题在于人类的辨认机制,会在相同点到达多少的时候判断为“相似”。
一般意义上的“相同”和“完全相同”,差别是多少?
假如一个人因为50的相同点,就将a、b两个事物判断为相似,那么,他将这个消息告诉第二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如果对于相似的判断是“60相同”,那么,他得到的信息是什么?
a和b有60的相似。
然而,更糟糕的是,这个人并不能明确地意识到相似的60是哪里。
如果他判断的权重是“身形轮廓的整体相同”,而前者判断的权重是“各种特征分别相同”
就比如前者的“相同点”不包括脚,后者并没有明确地得到这个情报,那么,会出现把脚判断为相同要素的情况。
在传播中,他的描述可能导致这个事物会不经意地对他重视的部位进行偏向。
那么,当他再次进行转述的时候
在没有实际确认过目标之前,尧言对于“像是猫”这类描述,相当忌讳。
即使他也无法避免这类描述。
因为,他的语言,他的交流用词,他的概念表述,产生、作用、变化,他的逻辑思维,都基于这种对照机制而产生。
人类最常用也最普遍的说明手段,就是打比方,作比喻。
谣言最容易也最普遍诞生的地方,也是打比方,作比喻。
如果这个莫森克偏重于某些特征,比如颜色等,那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