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传说,汉武帝指令张骞去探寻黄河河源,张骞乘船沿黄河而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在迷茫之中来到了一处地方,有城池建筑,在一所房子内见有女子在织锦,又见一青年男子牵牛到河边饮水。张骞上前询问,织锦女郎拿出一块石头给他,说:“回去你就知道了”。张骞回来后,名士严君平看见石头后非常惊奇,说:“这是天上的支机石,为织女所有,你从哪里得来的?”张骞这才明白他是进入了银河。)
(天一生水:出自《尚书》对“河图”的解释。汉·孔安国:“《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 讲的是伏羲通过黄河中浮出龙马身上的图案,结合自己的观察,画出“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做“河图”。现代解释多为“河图”源于天上星宿,是上古文明观测天象的产物;“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古语之吉象,对应河图下方的一个白点在上,六个黑点在下,至于含义,自古至今可谓众说纷纭,本文取其一,即“从天而降之水”,另外,还有人解释为“宇宙中水是最先诞生的物质”。)
“照这样说下去,《山海经 大荒经》亦有七对‘日月所出入之山’,不恰恰也是二十八座么?”子默更发奇论,转而又露出一副不甘心的样子来,“可惜那二十八座山名,现如今已无对应之所了。”
“这有什么好恍惚纠结的,大荒之山,自然是无处稽考了啊,然而,少婵姐姐与你说得并非全无道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古来便是以天象与地形相匹配的。”子献指指墙上挂着的伏羲“河图”,言辞凿凿,“虽说大禹当年治水用的黄河水情图,并非这龙马所负之星河“河图”,但两张河图却都出自于黄河,有种说法是大禹所用之图与《山海经》成书有所关联,而他治水当中必定要观测天象的,地上黄河对应天上银河,如此说来,两张“河图”也当是同根同源,一脉相传的。”
(“在天成象”句:出自《周易 系辞 上》。)
“一部《山海经》,叫你们从地上读到了天上去,一家之言,倒也独辟蹊径,”他们说得热络,少妍听得入心,不由接着问道,“太行属古冀州,既然大禹治水导山对应了二十八宿,那么太行该是应了哪一宿呢?”
“应是女宿,”子猷掐指推算即答,又特别冲少姝挤挤眼,“须知,匏瓜星亦属女宿之星官呦。”
少姝点点头:“所谓分星,分野,九州大小郡邑,也是以二十八宿为经,以五星为纬,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想来大禹治水之时,确有天地相应的考量,才终有随山浚川,四海会同。”
(分星,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是古人所建立的天地关系的一种,在这个关系范畴下可以研究天文,也可以研究地理,相应地,就天文来说,被称为分星;就地理来说,则被称为分野。)
子献又道:“按分野之说,参宿为晋星,然界休一邑之地,不足分星一度,故称在参井之野,或列于觜参之次,无从确指。”
(介休的星野所在:参考自民国及清代《介休县志》,所言参、井皆为星宿,可见分野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了古代社会的晚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