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改革社学并不复杂,因为之前的政策本就源于元朝旧制。
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他自己是个屡试不中的老秀才,再等三年不算什么,但如果有个机会五年后就能补官,他也会心动。与其**似地等待下一次科考,不如踏实教书五年也是个不错的出路。
这样可以缓解读书人的不满,毕竟十年苦读都熬过来了,再加五年又何妨?
见老朱已有心动之意,朱寿趁热打铁。
“社学一旦兴盛,民间舆论就被大明掌握,以后明教、白莲教乃至佛教想渗透民间就更难了。”
“况且,社学普及,对百姓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爷爷的名声会更加响亮,每所学校都要挂爷爷的画像。将来千秋万代,全天下的人都会记住爷爷的英名。”
这话一出,老朱果然被打动了,先前的不快早已抛诸脑后,他只听见“千秋万代”几个字。
老朱并非贪慕虚名之人,他是个实干家,即使恶名昭彰,也要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他常被后人批评的一点是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对贫困百姓的限制反而更多。
对百姓有利的政策不是没有,但不多。
朱寿想借此机会,用这番功绩给历史留下一个正面的老朱形象。
“只是九年,时间会不会太长了?”
“不长,从六岁启蒙到十五岁,这九年里,社学不收学费,贫困家庭的孩子还能得到资助。”
朱寿解释道。
教育嘛,要么就搞九年,六年能学到什么?何况在那个时代,很多时间因各种原因无法上课。
特别是北方,天黑得早,冬季长,农忙时间长,算来算去,能用来学习的时间所剩无几。
要知道,百姓哪有闲暇,忙起来时,孩子也得下地帮忙。
但对下一代的重视深植人心,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很多家长都会全力支持。
朱标摸着胡须,意味深长地望着朱寿:“如果我没猜错,此举也能帮助移民安家。”
朱寿点头,道理简单,这些年长书生若愿去社学教书,很可能带动一批人迁移。
这还只是最基本的好处。
“既然你们都认为可行,那就尽快商讨出具体方案来。”
老朱望着子孙,欣慰地笑了。
“对了,去西安府的事暂时推后,等沿途清理完明教残余再出发。”朱元璋又补了一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