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近在这一带通过努力,搜集到了一些吐蕃的情报,觉得吐蕃接下来就很有可能会对大唐不利。
唐朝和吐蕃之间,自从文成公主下嫁之后,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和平了。
不过,两国彼此之间,大致在瓜州和大非川一线,渐渐地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个大非川就是后世的松潘。
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的部队,前几年受诏为逻娑(即拉萨)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将,曾领兵五万讨伐吐蕃,以使吐蕃重新臣服。
不过,由于郭待封的擅自行动,再加上强烈的高原反应,使唐军由胜转败。
此时的薛仁贵将军,被剥夺了一切职务,处于闲云野鹤状态。
当然,他后来又东山再起,取得了不久的功勋,这是后话。
自唐太宗时期,吐蕃就曾经想和唐朝和亲。
但是,在第一次和亲之时,唐太宗对吐蕃并没有放在心上。
因为,他感觉吐蕃是个没有开化的野蛮民族。
可是,后来经过两军对垒和交战,李世民觉得吐蕃还算得上是有些实力的。
于是,就决定把自己的宗族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在进藏之时,带去了很多唐朝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经典,使得吐蕃地区的文明提升了好几个维度。
因此,在这几十年的时间之内,还是能够在双方之间保持和平的。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还有一个政权叫吐谷浑。
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一个搅屎棍!
据说第一次松赞干布和亲之时,李世民之所以不同意,就是因为吐谷浑从中作梗。
松赞干布一气之下就攻打吐谷浑,尽管打败了对方,但吐蕃的实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次才彻底打败吐谷浑,成了吐蕃的一部分。
而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后,就使得吐蕃政权和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保持一种稳定和平的状态。
唐朝在这一时期的和亲,并不算得上是屈辱,因为具有主动性和战略性。
李世民之所以是个战略家,其实还是有点道理的。
他一反之前的反对态度,肯把宗族之女嫁给松赞干布,主要是为了化干戈为玉帛。
通过封建社会的姻亲关系,来维持彼此之间的和平状态,这何乐而不为。
再说,唐朝虽然处于贞观之治阶段。
可是,在广袤的国土之上,还需要奉行道家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
所以,这么做是绝对正确的。
但是,在高宗皇帝时期,这个时候的文成公主无法掌控吐蕃的局势,两地之间的关系渐渐地发生了变化。
原有的和平关系,没有办法得到维持。
因此,兵戈之灾如同浓浓黑云压城一般,笼罩在边关将士的头上。
在经过综合权衡和深思熟虑之后,王孝杰把一份非常重要的塘报交给了赵勇。
可是,赵勇生死不明,而且朝廷并没有答复赵勇的请求。
所幸,朝廷要求王孝杰在处理边关事务之后,进行回防休整,这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安西四镇暂时处于稳定状态,铁勒已经被消灭,突厥的实力得到了削弱,吐谷浑刚刚兴亡于吐蕃。
目前最为强大的就是吐蕃,只需要对吐蕃进行防守就可以了。
因此,安西四镇目前还算得上是比较安全的。
在这种氛围之下,就有必要加强整军经武,休息一下。
所以,王孝杰将军的前锋已快抵达散关,据前方斥候报告,距离散关大约还有五十里路。
这就是说,他的部队即将抵达散关。
不过,为了让散关的张怀德有所准备,他通过驿站快马将信息发给了张怀德。
所以,张怀德这才早早布置,随他一起回防散关的大概有三五百个将士。
这些将士,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关中健儿。
不过,这些将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年龄都比较大。
说难听点,就是兵油子。
他们在外面行军打仗,也喜欢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古代的战争,大多有大索三日的陋习。
王孝杰之所以选中一些年龄较大的将士回防,是因为他考虑到这些将士都有了家室。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由于常年征战在外,过着这种九死一生的生活,家中有父母、大人小孩的应该甚是挂念。
他想回防之后,计划让这些将士退役,给他们赏赐几亩薄田过日,这也是唐朝皇帝体恤民心的一种做法。
很快,就有斥候来报。
“将军,我们离散关还有三十里!”
王孝杰拿出一张地图,然后收了起来。
下马之后,登高看了看前方,又看了看后方,他又看了看天,对副将张云逸说道:“现在天色已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