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收在府库里,放一年,一百文还是一百文,有促进交易,养活了多少人口吗?
这一百文跟此前的一百文,都是一百文,差异在哪里?”
赵贞吉和徐渭跟朱翊钧待久了,日常讨论和交流中经历类似知识的熏陶,多少能想得明白。
海瑞却是把脑子转冒烟了。
圣贤书里没讲过这玩意啊!
怎么理解啊!
朱翊钧又补充了一句:“刚才一百文钱,转了七次手,等于七个人用一百文钱买到了各自所需要的东西。
那这一百文钱算下来,是不是一百文钱当成七百文钱用?”
海瑞的脑子已经冒烟了。
一百文钱转七次,当成七百文钱花。
这样算,对不对?
小小的一百文钱,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海瑞搜刮了脑子里所有的知识,好像在《盐铁论》、《史记货殖传》里有提到过类似的字眼,但是意思和跟世子提到的说法,相差甚远。
世子是从哪里听到的这些学问?
赵贞吉?
徐文长?
看他们也是一脸震惊的样子,好像也不是他们传授的。
张叔大、李状元还是潘时良?
又或者是世子天资聪慧,自己悟出来的?
那就真是不得了啊!
海瑞还在这里脑补,徐渭开口道:“殿下,如此说来,你说的京师繁华,是畸形繁华,非常不正常,我倒是理解了。
只进不出,百万军民所花的钱粮,都是从南边运过来的,不是像东南那样,财富是自产以及贸易换回来的。”
“对!”朱翊钧高兴地说道。
不愧是一代奇才徐文长,很快就领悟到自己的意思。
徐渭也很高兴,认为世子这些话,给他推开一扇新的窗户,让他看到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
赵贞吉也很高兴,他是做过地方官和户部侍郎的人,对大明的财税民生有切身的体会,把朱翊钧的话与此前实际遇到的问题一对比,马上在心里碰撞出波澜来。
赵贞吉问道:“殿下,那你觉得京畿该如何发展正常?”
朱翊钧毫不迟疑地答道:“发展工业!”
回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