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几分钟台扇带来的清凉,他就要干正经事了,挪走台扇,从书桌的抽屉里掏出一扎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
信纸最上端正中写着:瞧这一家子,后面还特别标注。
没错,张晚风正在抄……创作《瞧这一家子》。
穿越过来他本不想做文抄公,原打算就从电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
可事与愿违,一个恢复传统评书的建议,就需要研究研究,研究了几天,还需要再研究研究。
眼瞅着这条路不好走,张晚风回到家之后,便拿起了笔,开始他剧作家的人生路。
好男人绝不能在一颗树上吊死。
至于为什么选择当剧作家,而不是小说作家或者其他什么家,原因很简单,他听说现在写剧本比写小说的稿费高。
一九七七年,全国又恢复了稿费制度,其标准之前的规定执行,著作稿千字2—7元,翻译高千字1—5元。
到了一九八零年,又上涨了一些,著作稿千字3—10元,翻译稿千字1—7元。同时也恢复印数稿酬。印数稿酬是指出版社除了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报酬外,根据图书的印数,以千册为单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同年,并规定稿酬个税起征点为800元,四十年过去了,依然稳如泰山。
剧本的稿酬相比写小说就高的很,五十年代一部原创电影剧本的标准是3000—8000元。
这用的是第二套钱币结算。
到了六十年代有所降低,但稿酬依旧是天价,长故事片2000—6000元,短故事片1000—3000元。
经过洗礼,这稿酬大不如以前,甚至没有一个标准,直到一九八四年才规定长故事片1500—4000元,短故事片750—2000元。
以此可以推断,现在剧本的稿酬依旧坚挺。
就算拿最低的一档,那也有750元,就这也比写小说挣钱。
《瞧这一家子》于1979年上映,王好为导演、陈镪、陈培斯、刘小庆等主演的喜剧电影。
电影的原作者是北影厂的电力车间的工人师傅林立,他工作期间写了《爸爸,妈妈和我》的本子,王好为导演看过后觉得很有生活气息,很有幽默感,可以做做文章。
于是王导找到林立,俩人一起对剧本进行了改编,一共改了六稿,才最终完成剧本。
写好之后,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带着一种语气在里面,接地气。
这个故事主要讲:曙光毛纺厂精织车间主任老胡,他埋头苦干但思想僵化,觉得干工作就得埋头苦干,而搞技术革新那就是投机取巧。
女儿嘉英是精织车间的挡车工,她正与车间的修理工郁林相恋。
在车间领导老齐的启发下,郁林和嘉英等几个青年工人想把光电管装到织机上,利用“光电探纬设计方案”以提高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开始实验研究,继而同思想僵化的老胡发生了矛盾。
儿子嘉奇因为在**中没有受到良好教育而有些好逸恶劳,但本性不乏闪光点,一次与朋友大阮、张岚在逛公园的过程中奋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