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相摊牌了!”“信义。”赵王何神情严重,“寡人和李兑,你选择谁。”
信义闻言,立马单膝跪地,“臣,愿为王上效犬马之劳。”
赵王何用咄咄逼人的语气,“寡人要除去李兑,你如何选。”
“只要王上一声令下,臣,愿用手中三尺长剑,取李兑的人头。”
“好,好,很好。你和你父亲一样,对寡人忠心耿耿。”赵王何对信义的忠心从来没有怀疑,只不过除掉李兑,事情太大,故而出言试探。赵王何收回了杀气,眸色又恢复往日的模样,“寡人和李兑势难共存,寡人失去的,要拿回来。”
“臣,甘愿为王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有你这句话,寡人就够了。”赵王何坐在王位上,挥手道,“你去把太傅给寡人请来。”
“喏。”信义转身,离开了大殿。
赵王何第一位太傅,是三朝老臣,且忠君为主的肥义。沙丘宫变,肥义身死,太傅的位置,空了出来。无论是安阳君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还是奉阳君李兑,都想安插自己的人。一边教导赵王何的学业,另一边监督赵王何的一举一动,随时能够掌握消息。年仅十五岁的赵王何,不想被人掌控,自己物色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太傅。
这位太傅叫触胥,是一位精通诸子百家的大宗师,也是三朝老臣。他虽然已经是八十岁的高龄,头发花白,整个人却精神矍铄。触胥成为太傅,也是尽职尽责,不仅干好传授解惑的本职工作,还教赵王人主之道。赵王何不仅对这位太傅态度诚恳、谦恭,还十分信任、倚重。面对赵国目前的局势,他也虚心求教。
李兑的联齐抗秦,韩徐为的联燕抗齐,这两种主张成为赵国朝臣的主流之音。然,触胥告诉他第三种方案:赵国可以连横,也可以合纵。
诸侯之间的关系,因利而行。没有利益,诸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盟友。赵王何要做的,就是对朝堂发出的两种声音,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进而,让李兑和韩徐相互制约,就不会导致王权旁落。前有安阳君公子成专权,后有权臣李兑。赵王何没有父兄保驾护航,依然能够坐稳王位,就是采用了帝王均衡之术。
触胥也知道这位少年君主,心有大志,不会屈居人后,迟早有一日会独断朝纲。他能做的,只是叮嘱赵王何,羽翼尚未丰满时,不可彰显自己的志向,并告诉赵王何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暗中积蓄力量。
这一晃,过了几年。当初那个只有十五岁的君王,已经到了立冠之龄。触胥观察朝堂暗流涌动的局势,又加上赵王何深夜召他入宫,顿时,心中已然明白,这位君主将会动手。
不多时,触胥来到大殿,行礼,“臣,拜见王上。”
赵王何起身相迎,“太傅不必多礼,快快落座。”
“谢,王上。”触胥刚落座,就见赵王何走了过来,坐在他面前,“寡人召太傅入宫,是为了…”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为了避免隔墙有耳,最后几个字,赵王何虽没有言明,但,触胥已然猜到,淡然地问了一句,“王上,准备好了。”
赵王何点头点头,他十一岁直接被赵武灵王立为赵王,如今,当了十年的王。他虽早已亲政,却被李兑等人把持国政。等了这么多年,他不想等了。
“王上,可想过失败后,会有什么后果。”触胥见他眸色露出坚定之色,还是要提醒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不成功便成仁。”赵王何这六个字,语调不高,却表现出他夺权的态度。
“好。”触胥见王上如此,倍感欣慰,依稀间,他从这个人年轻人身上,看到先君的身影。赵氏有他,江山无忧。
“触氏一族,愿与王上荣辱与共。”
“多谢太傅相助之恩。”赵王何眸色闪现出泪光,对他行了国士之礼。他怎么也没想到太傅不但没有阻拦,还让自己的家族跟随。
“王上,大不可如此。”触胥连忙站起来还礼,“论国事,王上是君,我是臣。论私事,臣是老师,王上是学生。那怕赴汤蹈火,臣也要支持王上。”
其实,触胥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口:那怕败了,我也要做赵氏的忠臣。赵王何听后,内心更加感动,又问,“太傅,我们有多大的胜算。”
触胥估摸着形势,给出了不容乐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