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文章里,江士奇对电影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新颖的叙事方式只是一张华丽的糖果纸,但实际上,内核却是一个充满紧张、恐惧和焦虑的当代故事。
导演巧妙地运营年轻人最为熟悉的新潮沟通方式构建出一个平易近人的观影环境,然后不知不觉地将恐惧深深根植在大脑深处。
毋庸置疑,这就是今年夏天最迷人的电影之一,不容错过。”
同时,文章的主要内容则是通过采访现场观众完成的,不像是杂志文章的撰写方式,更像是电视台直播节目的形式。
江士奇详细询问了他们知道“解除好友”的契机,以及在工作日一大清早就前来电影院排队观影的原因。
拼图,也就慢慢显露出轮廓——
这也是第一次有正式的权威媒体将“解除好友”与社会新闻热点直接挂钩,并且简单阐述了来龙去脉。
如果说此前只是登上热搜榜,转瞬即逝,不见得人人都能够看到;现在经过媒体正式报道,事情的普及率和传播率也就达到全新高度,有史以来第一次地、“解除好友”的名字登上了热搜榜。
效果,可见一斑。
而且,江士奇还真实记录了周一的观影热浪。
仅仅是周一这一天,“解除好友”就创造连续五场售罄的好成绩,下午和傍晚时段的三场也有六成左右的上座率,并且在晚场开始之后又回到售罄模式,一直到午夜场结束,真正向人们展示了络绎不绝的定义。
“目前,‘解除好友’只能在穹顶影院观看。”
文章的最后,江士奇如此表示。
其实,江士奇还有很多很多内容可以继续讨论:
比如如此优秀的电影为什么得不到大范围公映的机会?比如全民电影热潮的背景下冷僻风格电影的生存空间如何?比如“解除好友”引发观影热潮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好奇心作祟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等等等等。
但江士奇全部没有深入探讨,而是点到为止,反而让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显得意味深长起来。
“娱乐周刊”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解除好友”作为关键词杀入热搜榜就是最直接的反应,至少人们都听说了这样一部电影的存在,然而影响力终究还是有限——
仍然是老问题,电影只能在穹顶影院观看,那么是好是坏、是喜欢是讨厌,全部都无法做出直观的判断。
不要说其他城市的观众了,即使是生活在兰川的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