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就是不要工钱也划算。
随后几天,谢木匠就把各种工具拿出来,摆开了摊场,准备下手做活了。弄得满院子都是做木活的东西,家里人走路都得小心点。
说来真是个笑话,一天下来,大部分时间是吃烟,喝茶,吃饭,说闲话。没有多少干活的时间,叫人看着好木囊的,差不多做了一个月,还没有个炕桌子的形。
木匠做活,家栋还得帮个手,婆娘那就不用提了,单就这推磨箩麺,一天做四顿饭,忙得是不可开交,好在当时烧柴还不成问题,娃娃们也都被拨搅得昏天晕地。孔氏心想,要真把这炕桌子做好,估计要等到猴年马月,真是个磨洋工的匠人。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家中期待着吃饭用的炕桌子,好不容易做好了,随后还顶不上用场,还要抹上油打磨光亮,才能使唤。单是用辣椒油擦桌面,又耗了六七天时间。谢木匠随后还在这里逗留了好几天。
孔氏实在是有点不耐烦,就给家栋说:“你还不如找上一块木板,再买上几个钉子,自己随便钉上四个腿,也能凑合着把饭吃了。这家里以后要做木活,再不敢请这样的匠人,我可伺候不起啊。”
家栋心里也在暗自埋怨,这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还是安慰婆娘说:“慢工才能出细活。”随后就付了工钱,终于把木匠打发了。
这个炕桌子可不一般,说来也是个家常用物,但成了家中最稀罕的物件。等到用这家具的时候,力气小一点的人,还把这家具端不到炕上,娃娃们根本就搬不动。只要是来人见了,都要夸上几句,以后难免会让一些馋眼人,动了心思,说不定还是个惹是生非的东西。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且说当下写大字报的成了时尚,农家人也不知这是从哪里兴起的一阵风。大字报贴在墙上,琢磨详细内容的人倒是不多,大家只是看个热闹,一些读过书的人,只看谁人的字写得养眼。
且说这李四,多少年来,一直住在火车站附近,铁路旁边阳坡地上的一个窑窝子里,独自一人生活。虽说日子过得寒酸,但还算得上是个清闲人,时常跟着工人们在铁路上干点活。自己还有点自留地,靠着一个小火炉子,小风箱,还有半截子钢轨当砧子,打点铁器农用工具,换点吃喝过日子。
这李四虽然光阴过得马虎,但满腹经纶,学问之广,文脉之深,当地人还没有哪个能比得上,自己也以此为荣。尽管多年不动笔墨,一旦动起笔墨,那可真是挥毫如云烟,有章有法,龙飞凤舞。只要是早年读过点书,能辨清毛笔字样的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只说这车站上的工人们,相互之间写了好多大字报,贴在工房的端墙面上。这些大字报被李四看见了,具体内容说了些啥,根本就没有引起李四的兴趣,只是看到这些工人们写的毛笔字。李四就对周围观看的工人们说:“你们写的这毛笔字,像鸡瓟哈的一样,放到地上都难看的让人闭眼睛,还敢贴在墙上叫人看。”
这些工人们只知道李四是个临时工,根本就不知道李四的底细。就问李四:“这地方有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吗?”李四心想,我找上半截竹竿缠上点棉花,蘸点墨,随便画上几笔,都比他们这字好看多了。
随口回答说:“你们只要多给点炭,把那外地运来的水让我时常用上些,还有你们平时看过的旧报纸,不要扔掉送给我几张,让我卷烟吃,我给你们找个人,让他给你们写几张,叫你们见识一番,啥叫个好字。”
当下就有人拿着旧报纸,随便提上半框子煤炭,来请李四给找人给写几张大字报,也显得自己跑在了时代的前列。李四就给这些人交代,把要写的内容用铅笔写好,和笔墨纸张一起拿来。
几个工人就按李四的要求,都准备了稿子和笔纸。李四告诉那工人们说,等明天到,你们就到我这里来取。
工人们忙着上班去了,李四立即把纸张摊在自己炕上,提笔蘸墨就开始写了起来。几个工人还没有走远,老远一看,李四开始动起笔墨,心里在想,这老汉活生生像个要饭的,难道还有舞文弄墨的把式不成。说不定是哄着要卷烟纸和煤炭的,等明天看了再说。
第二天,几个工人来到李四窑门前要东西,李四将写好的大字报分别递给了每个人。这几个工人,也是读了点书的人,虽然毛笔字写的不好看,但都比画匠的妈妈强得多——不但会说也能画上两笔,辨识毛笔字那就不成问题。
大家一看这毛笔字养眼,章法布局得体,就问李四:“这是啥人写出来的?”李四本想隐瞒一阵,突然一想,平时要换别人的炭,还要用公家的水呢,就随便说:“这是我请人家王羲之给写的。你们不知道,王羲之只见过木炭,没有见过像你们送的这种煤炭,一时觉得很稀奇,就认真地写了几张。以后还要准备换你们的炭呢。”
这几个工人,还不知道王羲之是何许人也。就问李四:“那王家人住在哪里,以后我们可以直接去请他来写,也省得麻烦你。”李四笑着说:“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王家人现在老远的古丘里住着。
这几个工人听得云里雾里的,当时有点疑惑,估计是在搬价钱呢。
李四一看这几个工人,估计都没有读过多少书,也就不再跟他们开玩笑,直接说,这是我随便画了几张。几个工人一听这说头,再看这纸上的字,当下对李四是刮目相看。
一时间,就有好多工人来求李四,请给写大字报。李四就说:“都写成一样的字,就没有味道了,你们不知道,细粮杂粮混在一起才好吃。”找别人写上几张,贴在一起,才能有个比较。你们平时不是都在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吗。好和差那是比较出来的,没有好就没有差,没有差也就谈不上好。
到了晚上,李四躺着炕上,动了心里,想了好多的事情。当年读书的时候,听先生讲过,人家王羲之抄写《黄庭经》换鹅,我李四就是写大字报换卷烟纸,这真是天差地别,要是叫人知道了,还不够丢了人的钱。
李四想到这里,就生了个主意,算了吧,让他们把笔墨纸砚都拿回去,以后这卷烟纸也不要,大字报也不写了。老老实实打上几个铲子,还能换几斤粮食。省得耽误了自己的正事,到时候只是得上几张报纸,只能吃烟,哪里有个饭吃。
从此以后,不管哪个工人来求,李四就是不答应,给工人们说:“我前两天得了个羊角风,手抖着拿不住笔了,脑子也昏了。”
没有过多长时间,这农村也开始兴起写大字报的风。这里的农村人,虽然念过书的不多,但对有文脉的人,还是羡慕三分。谁人能写得一手好字,那也是耍人长精神的事。要是毛笔字写的太差,就会让别人小看,不小心还让人家笑话说,写的这字像鸡爮下的一样。
一些念了点书的年轻人,学校的老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