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这孔云海搭救,那也是天经地义的良缘。”
正说着,家人喊来人了,只见那孔云海气喘吁吁地来到院外叫门,娃娃们开门让了进来。孔云海进门见了吴老太,二话不说,就是三个响头,连声感谢。吴家老太随让坐定,叫人准备吃喝,孔云海客套推辞不在话下。
且说这孔云海跑了好些路,拜了各路神仙赶往吴家,一路上碰见好几个熟人,都在谈论吴家老爷如何没的。都在埋怨说,那梁门神如何吃里扒外,嘴大舌头长,一肚子的坏水,欺软怕硬,成了这道沟的一害,专干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大家都在想办法,要找个机会收拾一下坏怂,为大家出了一口恶气。
孔云海两口子在吴家坐了一阵,吴家人还要准备做饭招呼。孔云海觉得还不好意思,便对婆娘说:“欠了的人家的人情,日后有机会还的,家中的娃娃没人管,咱们还得尽早回去。”说罢两口子再谢了吴老太和家人,回自家去了。
说起这孔云海,据考祖籍系庆州董志塬人,因避战乱,度灾荒,家族分支逐渐向平凉、秦安、通渭一带迁徙。孔云海近亲祖上定居秦安,祖辈曾入洪门。这孔云海自小就受到门头的影响,三教九流,江湖乱道,广泛交际,时常还与地下组织有着密切往来。虽是个落怜之相,可算得上是个仗义之人,说起稍有点来头。
原来这孔云海,自小就从事挑夫行当,灾荒期间,只因家道破落,家族男女老少各自逃生。孔云海便带着弟弟一起逃难,到处流浪,无家可归,只好以乞讨卖苦力为生。沿着渭河到了渭源,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就到了关川河流域,东西南北,四处游荡。
当时听说兰州城设了舍饭场,孔云海便从内官街奔往北边,赶着到兰州城找舍饭场去讨舍饭吃。一边问路一边走,饥渴难忍,身疲力竭,好不容易,终于爬上一座叫插牌山的山顶。
这山梁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分水岭,东边叫个周家沟,西边叫做龚家湾,南北又是陆十二川沟与建廓子沟的分水岭,也是商人从内官营通往宛川河,直到兰州的必经之路。东西两坡,荒山秃岭,难保水土,贫瘠荒地,无人顾及。南边山岭上兵家设有一座堡子,堡子下面一道豁岘,翻过豁岘,南边就是陆十二川。
孔云海带着弟弟逃难,经历的艰难困苦,饥寒交迫不在话下。一日就到了苏家梁,看到这里有一户破落人家,便凑到庄院前,想讨点吃喝。只见门口一个老婆子披头散发,衣不遮体,靠着一面不太高的土墙,坐在太阳下,怀里抱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娃娃,在抓虱子往嘴里喂。
孔云海便上前开口讨要,真是穷鬼杀叫鬼。谁知这家老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一个半大不小的女子,拐搭着出门应答说:“家里的人,冬天已经连饿带冻,死了四五个,眼下连树皮都没有吃的。天气热了还能在沟里喝点水,挖点花花狼、苦苣和野蕙笤等草根吃罢了,实在无法就吃点土,哪里还有给你吃的东西。”m.
孔云海听了,瞪着眼睛狠了半天,失望地没有说出话来。这女子便问:“你们从阿达(哪里)来的,要到阿来去。”孔云海说:“去找舍饭吃。”这女子一听吃饭,不由分说,也要跟着一起去。门口老婆子听见了,手指着北面,嘴里有气无力地说:“赶紧跟上逃命去,有了给我们拿回来点,这娃眼看又要饿死了。”这女子就跟着孔云海弟兄,一起去找舍饭去了。
三个人一起流浪乞讨,一日便来到宛川河西边的地方,遇上了一个姓丁的大户人家。便上门乞讨,终于得了吃喝。随后还留在家中,住了几天才打发了。
吃惯的嘴,跑惯的腿。这三人在那地方周围乞讨,当没有讨到吃喝时候,不由自主就再次找到这大户家门上来,继续讨要。
这大户人家的主人一看,这三个难拥,当下已经少年,若是顾救着活了下来,以后还可以顶个用场,干脆就收留了到家中,随便干点杂活。孔云海的弟弟,就给那大户人家里做了长工,再到了后来还成了这家的女婿。
好不容易,灾荒逐渐过去了,这几个人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苏家的女子总在惦记着,家中人还在等自己送点吃的,便硬拖着孔云海,背了好些讨要的干粮,回到了苏家梁。到家门口一看,连个人影子都没了。只见门外的坡地上有几根白骨,一打听便知道,家里的人都饿死了。
苏家女子与孔家汉子,无奈之下,两人干脆就在这里成了家,暂住在原来的残垣断壁之内,开始在这破窑洞里居家生活。两口子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以种胡麻、荞麦、洋芋为生,兼种些大烟换点钱。家中常年以吃荞麦,洋芋等杂粮为主,馓饭,搅团是家常便饭。
孔家的汉子,除了种地,便从事倒油换面是生意,长途跋涉,挑油闪担子,那可是出了名,后来人们就把这汉子称呼为孔油客。
当下年景虽说不错,胡麻丰收,榨油换粮,生活也不成问题。只是这几年已经生了两个娃,家里的事地里的活,就有点顾不过来。有了油还得换些粮食才行,孔云海忙着地里的活,就耽误了生意上事,日子过得比较寒酸。谁知大的个儿子又生了病,更是忙中添了不少乱。
原本觉得这个娃已没法搭救,准备放弃随他的命去,谁知正巧遇上这吴家老太,奇迹般地把娃看好了,救命之恩不得不报。
再说那孔云海,为了报答吴家的老太,感谢救命之恩,干了个拆东墙补西墙的事。从黄家借了几升麦子,没过多长时间,黄家的掌门黄世满就知道了。先是把婆娘骂了个狗血喷头,差点动了鞭子。婆娘说是婆婆做的主,掌柜的就不敢再吭声了,只是日后一直惦记着追还的事。
还没有两月,就打发长工来孔家催要,孔云海回说:“何氏说好了的,等收了庄稼再还。”
长工回去给掌柜说了。黄家掌柜心想,叫他来给我扛长工,他还不来,真是骑在骆驼身上放屁呢,耍的是高气派。当下这家中劳力缺乏,正好也是个由头。既然借了粮食还不起,我天天逼着要,就是要让你来给我打几个月工,看你来不来。
&nbs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