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葆光 > 正文 第三十二回:解疑惑先生坐讲堂,抗兵役父子…

正文 第三十二回:解疑惑先生坐讲堂,抗兵役父子…(第2页/共3页)

住处,平时还得活动,这就叫衣食住行。穿衣是为了避寒遮羞。吃饭是为了滋养精气神,饱充饥肠,维持生存。安居才能休养心神,充实精力。行者就是为衣食住而劳作。这叫物质食粮,是生存必需的条件。

但是只有这些还不够,只能算是饱食终日,不思饥寒。还得有语言和文字,没有语言和文字,人们之间就无法往来,也没有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这就是精神食粮。念书就是要获取精神食粮。

一个人要适应社会化的生活,首先是从语言开始的,那是人类的智慧。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交流的必不可缺少的,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第一步。仅有语言还不够,还需要文字,这简单的点横竖撇捺,起初可能是符号,图形和一些象形的标志,经过古圣先贤的创造,后来逐步形成了文字。有了文字,才会有我们今天要念的书。

严先生讲到这里,然后再问大家:“你们说,要是人不会说话,会是个啥样子。”龚三辩连手都没有举就随口说:“那就是哑巴。”刘三鬼说:“猪狗鸡,羊牲口都不会说话。”新学生都就笑了起来。

严先生说:“你们愿意变成哑巴和猪狗鸡,还是愿意变成羊牲口呢?”老学生没有人吭气,新学生中有胆大的就说:“那就要经常受人欺负的。”李四密这就忍不住,就举手要冒个尖,先生许了。

只听李四密说:“我觉得这鸡狗猪羊和牲口,也有自己的语言,要是喊上一声喽喽,那猪就跑的飞快,缸茬一响直线跑。要是叫上一声呪呪,那鸡就知道是在叫它们,而且是争先恐后。”大家又笑了起来,先生说:“大家不要笑,他说的有道理。”

严先生接着问大家:“你们愿不愿意富和强。”坐在刘三鬼旁边的一个新学生悄悄问,啥叫个强,刘三鬼瞪了一眼说:“瓜子,强就是攒劲人。”

然后立即举手回答:“人人都想富强。富人家就不愁吃喝穿戴,强人就不怕别人欺负。”龚三辩没有举手就说:“不强就受别人欺负,强了还可以欺负别人。”严先生听了说:“你以后长大了,只能富,可不敢强。”

严先生接着讲,富强是人们的主观向往,但必须遵循天地人三才之道。富而不强,难保其财,等于不富。强而不富,难固其基,等于不强。拥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算得上富。保持生理上强和心理上强,势能强和道义强,体力强和智力强,才能算得上强。

你们现在还不知道,好多人是富而不贵,强而不义。这些道理太深奥,等以后你们多念点书,多经些事,说不定就知道了,也许一辈子都不知道。

严先生最后说,我先把字典怎么个用法,教给你们,以后念书的时候,还要按字典上说的,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再理解句子,最后理解文章的意思。先生就教着大家,先背了一阵四角号码查字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随后交代说,回去以后先背熟练。以后再教你们如何查法。

一时间,听说宋先生带着助教,也返回到这里,再坐阳坡庙私塾。严先生便在闲暇之际,来拜会这宋先生,与宋先生说了自己的想法,两地私塾分类授课,都以严法施教。

原来这严先生是板子不离手,认为不打不成才。那宋先生是任凭自然造化,从来不用板子。学子们都愿意到宋先生塾堂去念书。如今这宋先生听了严先生的主意,也开始用起板子来了,打起来还多使点劲,比严先生还厉害。

有好几个挨不住板子的学生,便自己放弃了读书,老老实实回家放牛羊去了,也有大一点的就跟着前辈们务地种庄稼去了。只有这李四密等,几个有想法的学子,宁愿挨板子,也要读点书。

李四密眼见得好多学生都不念书了,回到家里躺在炕上,心里一直在想,读书不就是用个脑筋的事吗,抓笔写字总比握铁锨把好些。背书不就是个嘴上的功夫,只要口齿伶俐,还有什么背不来的书。识字不就是和认人一样,脸耳眼鼻嘴,头臂身脚腿,不就是和点横竖撇捺一样,见的次数多了,就认识了。

至于挨板子,那也是个习惯的事,小时候在家里不是也经常挨打,再说那些骡马牛经常挨鞭子,还不是乖乖地干活。想了这些,李四密决心已定,宁叫先生把手打烂,也要把这书念到脑子里去。

且说这李四密,再一次得到先生的赞赏,那可就成了羊群里的驴娃子,开始当老大了。从此以后,李四密始终在为如何富强的事,动着念头,将要做出些让人们啼笑皆非的事来。

且说那道老爷,自迁到建廓子后,几年之内很快就发迹了,自己也成了这道沟最有名望的人。对过去巫师的谶语刻在心中,深信不疑,心想自家居住在风水宝地上,后代们说不定还能出个人物。当时动议兴建私塾,费心劳神还耗财,不知费了多大的劲。

原本想让自家的子孙们多读点书,以后能取个功名,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谁知这孙子辈,个个都是娇生惯养,挨不住板子的货。道老爷眼看着,人家的娃娃们都在读书,对自己的后代大失所望。时下自己已经年迈,加上前些年的年馑折磨,身子有点不便,也就顾不得其他太多的事了。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阅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一日,保丁带着官方的人,来到门上要征兵充军,选定了道老爷门下的两个孙子。两个孙子小时候都听说过充军的苦头,都不愿意去。为了躲避被抓去充军,就径直跑到道老爷身边,以求得庇护。门下这些孙子,不论大小,都是道老爷的掌上明珠,宁愿出些钱财,也不愿意丢弃孙子。

道老爷赶紧拿出些银钱,把那保丁和官员慲挡了一阵。心想这牛家人当年欠了自家不少情,时下几个儿子都是适龄,叫他们去顶替兵役也是个办法。

然后祈求着保丁和官员说:“能不能等几天,我们想个办法,找几个相当的人去充军。”保丁和官员拿了钱,还是不松口,等不得过多地磨蹭,就把两个孙子抓起来绑走了。道老爷一看,这帮子驴日的货,转眼就不认人,实属无奈,当时就背过气去了。

家中老小连忙顾救,赶紧快马去菜籽湾请先生。等张家的两个先生到了道家一看,觉得没救了。就给道家老小说,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