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注释中,也更多是对角色的规划,镜位的描述比较少。
但不论是王军正还是张艺谋的手稿,都是能看出美术功底的。
这方面周彦就比较差了,他的分镜稿根本就没什么美术体现,虽然不是火柴人,但也没有好到哪儿去。
因为画的太差,所以周彦自己的分镜手稿里面会有大量的文字注释,用来辅助解释他在分镜里面的构想。
之前张一谋跟侯啸贤都提过他这个问题,他们说,即便用再精确的文字来辅助,都不如直接画出来更能够表达导演自己想要的东西。
大量的文字注解,反而可能会导致摄影师在理解分镜的时候遇到困难。
所以周彦现在平时也有在画画方面做练习,但是进步太慢了,关键问题是,不管是音乐还是写作,他学起来都很有劲,就是这画画吧,真学不进去。
看完了分镜稿之后,周彦开始说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这部电影在配乐的时候,关键是需要注意整体的节奏,故事最开始的时候,孙子跟爷爷放风筝,风筝在天空中飞翔,这个时候氛围整体是欢快的,这一点要跟后面的几次放风筝做出区别来。那首《永远同在》可以放在第一段,不过钢琴版放在这里会有点单调,可以再加入小提琴。”
王军正露出惊喜的笑容,“我之前就在想这个事情,光有钢琴是不是不太够,你一说加小提琴,我觉得就对了。”
周彦笑了笑,又说道,“其实到后期真正配乐的时候,曲谱也是可以根据镜头进行微调的,音乐跟画面的节奏需要相契合,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王军正扬眉道,“那是不是说,我们拍摄的时候,对镜位的规划也可以根据配乐进行调整。”
周彦点头,“当然可以。”
他其实就是想说这个事情,如果拍摄的时候,导演能够在镜位的规划上跟已经定下来的音乐进行配合,将会提高音乐跟电影的契合度。
很多时候,一首配乐的成功与否,跟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关系并不是特别大,更重要的是镜头跟音乐之间的节奏契合。
如果撇开镜头节奏不谈,那配乐将会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悲伤的情节配悲伤的音乐,欢快的情节配欢快的音乐就行了。
可以简单地将这种节奏理解为“踩点”,譬如《天堂回信》第一个放风筝的画面,如果拍摄跟剪辑的时候,能够做到让风筝在空中的律动踩到《永远同在》的点,那效果将是成倍的增加。
“那后面的配乐你有想法了么?”王军正又问道。
周彦笑道:“有一点,比如这段……”
他从分镜稿里面把那张故事最后放风筝的稿子抽出来,“就这一段,在配乐的时候应该注重回忆。而回忆是一个过程,在回忆的铺陈中,情绪再慢慢起来,我们用一段钢琴做引子,然后引入一段忧伤的小提琴,这段小提琴就代表回忆本身,再之后,我们可以引入旋律相同的大提琴,大提琴的音色相对低沉,然后回忆慢慢往前推进……”
周彦在分析如何给这段配乐的时候,王军正竖着耳朵,眼睛一眨不眨,这种配乐分析她还是第一次听到。
之前她跟其他配乐指导合作的时候,当然也会有讨论,但是不会这么细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