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做客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更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想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来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收到怜悯与鼓励。
——加缪
“大爷,你这种的是红薯吗?”秦慕仙问道,不过他越看越不像,红薯他是认识的,而且在他老家以前也是种过红薯的,他小时候还偷过红薯和小伙伴们一起烤着吃。
“对,这就是红薯,不过是我改良过的一种,所以看着不像”,老人手上利索,斩掉根茎,将红薯装进袋子。
不怪秦慕仙不认识,实在是老人种的红薯跟他印象中的不太一样,秦慕仙的认知中红薯大多是长条,就算有很胖的,但总体上还是长形的。
反观老人种的红薯都是跟**拳头大,而且个个都是圆形的,怎么看都跟土豆一样,但它的外皮却是紫红色的,有点四不像,所以秦慕仙不敢确认。
“这是我自己捣鼓的,就是这种红薯长不大,而且产量也不算太高。回去你可以尝尝,很好吃的,凡凡很喜欢吃我种的红薯。”
一旁忙着捡红薯的凡凡也说道:“叔叔我跟你说,爷爷中的红薯比别人家的都要好吃,我特别喜欢吃红薯泥,很甜很香。”
“是嘛,那叔叔待会可要尝尝”,秦慕仙宠溺地看了小姑娘一眼。
谁说秦慕仙不是颜控的,小姑娘长得可爱就得到了秦慕仙的关注,而喜嫂子家的那个“球球”孙子秦慕仙都不愿逗他。
忙活着,秦慕仙想起了他消失前曾给自己的学生讲过一节红薯的历史小专题。红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在地理大发现时代,西班牙的殖民者统治了南美大部分地区,他们发现红薯这种高产作物后就将它带向了全世界。
中国最早种植红薯的历史据考查是在明代的万历年间,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明朝时,多年在吕宋(今天的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
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
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番薯传入中国后,显示出很强的适应能力,无地不宜栽种的优良特性,而且产量又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
另外它“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bi\qi)”,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中国近古第一流的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