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复循环。
在齐州抑制土地兼并,绝对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变法之州已定。
那接下来就是变法的人选了。
主理变法之人,比变法之州的选择更重要。
按照常规,理应选出两人,一人为知州,一人为通判。
通判虽为知州的副职,但却拥有向皇帝直接汇报的权力。
二者相互制衡,共理一州之事。
赵祯对知州、通判的人选,也提出了硬性要求。
其一,必须是进士出身。
其二,必须有卓越政绩。
其三,必须要有变法革新之志。
出身优秀,能力卓越,志向高远。
这三点,缺一不可。
贾昌朝、王拱辰、李定三人,当日就呈上了奏疏。
他们全都建议苏良担任齐州通判之职。
每人的奏疏上,都对苏良大夸特夸,极尽赞美之词,且不重样。
为了将苏良赶出汴京,他们完全是一点脸都不要了。
可惜。
赵祯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小心机,直接就拒绝了。
在赵祯心里,苏良更适合担任台谏官。
当下的朝堂,最缺的便是苏良这种敢言敢干还能给自己解闷的年轻官员。
其实,唐介也曾问询苏良是否愿意做变法之州的知州。
但欧阳修一句话道出了苏良的心声。
“景明之才,应为执棋人,而非棋子。”
欧阳修看得很真切。
唯有将苏良放在朝堂,对变法改革的促进性才是最大的。
而苏良也深知这一点,当下他最好的定位,其实就是台谏官。
……
朝堂百官,皆知这两个职位是肥差。
无论变法成与败,选中者都将引得百官瞩目,很有可能成为朝堂日后的宰执之才。
故而。
众臣纷纷上奏推荐自己的近亲故旧,期待日后能够沾点光。
当然,也有一些非常有自信的人,选择自荐。
苏良作为御史,其实是不用参与这种人选讨论的。
但他心中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不吐不快。
此人便是他的同年,当下正在鄞县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