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成点头称喏,便带着易承朝田间深处走去。
走在这大片成熟的稻田中,易承心情大好,又问了一些问题,常成也一一回答。
甘罗现在是宏庄的一位供奉长老,专门负责水稻水田的育种。
因同李家的几位长辈相识,且说是骊山宫一族的族长,所以甘罗在李家的地位很高。
对于他年幼的长相,据说是早年间生了怪病,容貌不再变化,众人虽然偶尔背后议论,可见面却都对这位小老人毕恭毕敬,对于他永远也长不大这事,也早都见怪不怪了。
易承又问起骊山宫,这个年轻人似乎不甚知晓,只说是个很早之前的组织,后来随着甘罗进入李家成了供奉,骊山宫的人也大多迁徙到此处生活。
至于张家,这个年轻人就更不知晓了。
看这年轻人不清楚这些陈年往事,易承又问起这个年轻人的身世。
这才知道,常成父母是最早一批迁入宏庄的农户,因勤恳持家,母亲又会做缫丝的买卖,多年下来,也成了宏庄一带的富户。
这年轻人十二岁时被召入甘罗所在的李家供奉堂,拜甘罗为师,跟随甘罗研究和生产杂交水稻。
当年李长安弄出的杂交水稻,产量极高,一亩可收九十斤,惊动咸阳三秦。
咸阳附近的村庄无不争抢宏庄所培育的杂交水稻良种,当时甚至有种贩子倒买倒卖宏庄稻种,以至于一种难求的地步。
可这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根本就不懂杂交水稻的原理。
第一茬的稻种虽然亩产可收九十斤,可如果第二年继续留种栽种,产量就会急剧暴跌,亩产甚至不到十五斤。
古人不知道为什么,易承当然知道。
杂交水稻长期留种,会导致杂交优势下降,优良基因性状不能充分遗传。
所以和常规水稻比起来,杂交水稻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留种,必须持续的引用培育好的新种,这样才能提高产量。
当年易承也正是这么做的,把宏庄搞成了一个大型粮种培育基地,然后在秦国贩卖这些良种。
当年秦昭襄王对此还颇有微词,斥责易承身为丞相,还做这些经营之事,不过那些种子也都是易承花费了二十多年心血才搞出的东西,秦昭襄王虽然心有不满,可也没什么办法。
如今快一百年过去了,宏庄实验田的稻种依旧做这项营生,据常成说,宏庄很大的一部分收入都是源自贩卖高产稻种。
二人就这么有一茬没一茬的聊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