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是炎热多雨的气候,雨水非常充沛,导致长安附近的水系也异常发达。
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环绕长安,大片的土地都是多水的,因此在这个时代的关中,大片大片的土地都种植的并非小麦,而是水稻。
多水的环境造就了大批的森林,易承去过潼关,那里有绵延三百里的广阔桃林,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骊山也因此保留着大量森林树木,成为了始皇帝最终修建陵寝的地方。
当年易承重生为李长安时,也正是得益于关中水系的发达,才能大力研究杂交水稻。
说到杂交水稻,易承又抬起头,看了眼空落落的实验室,甘罗这个家伙,前两日说稻子快熟了,要回去看看,这一连两日,都没见他的人影,也不知道跑哪去了。
正当易承想着要不要再去找一找甘罗时,忽的听闻下人来报,东绣县的县令求见,据说还带了十几个人,大包小包的提着许多东西。
易承有些惊讶,连忙换上了朝服去前殿接见。
东绣县的县令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头,瘦脸长须,满脸的褶子皮,穿着一身水蓝色的汉服官袍,一见易承,顿时如见亲生父亲,恨不得给易承下跪。
这让易承有些不解,这东绣县县令再三恭维之后,易承才知道,自打三个月前易承被刘邦封为骊阳侯之后,骊山以东的东绣县一县三千户食邑,便归属于骊阳侯麾下。
这大汉开国封侯,虽无领地内的军事行政管辖权,但可享有封地的赋税。
这东绣县令接到圣旨之后,左等侯爷不来,右等侯爷不来,后来四处打听才知道,侯爷竟然跟着陛下御驾亲征讨伐淮南王英布去了。
这下可好,侯爷人不在,又联系不到任何侯爷家的家眷,东绣县令费尽心力多方打听,才知道,即将接管本县的侯爷,竟是一名一十六岁的少年人,且孤身一人从深山所出,并无亲眷,之所以被封侯,乃是因为是道门理综隐派一脉,当年辅佐汉王一统天下,现如今让他来授封。
得知此事,东绣县令也不敢大意,连忙开始整理本县的计簿。
这计薄就是各项统计表册,也就是地方的行政成绩。一切财政、经济、教育、刑事、民事、盗贼、灾荒,每年有一个簿子,分项分类,在九十月间呈报到中央,叫做上计。
虽然侯爷不能插手行政,可既然东绣县三千户食邑既然被封给了骊阳侯,那这些东西自然也是要给易承过目的。
“骊阳侯您看,这便是本县自汉王开国一年至此的税赋计统,自打汉王登基以来,咱这东绣县也一直沿用汉王当初十五税一的标准收取赋税”县令老头如数家珍的向易承介绍起手上厚厚的一大本册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