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元江,黄元才向朱由榔汇报了最新情况,比之前讨论的时候还要严重。
从元江前往安南的几波使者,刚到老街就被驻防部队拦住,连武公悳的面都没见着。这种拒绝任何谈判的态度,把黄元才气坏了。现在明军对整个安南的局势两眼一抹黑,不知道那边发生了什么事。
安南近百年存在四股军阀势力,分别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郑氏、偏安高平的莫氏、南方的阮氏和宣光镇的武氏。
武氏家主长期盘踞宣光地区,“恃其山川险远,阴蓄不臣之心“,和郑氏不睦,不服从升龙府的号令。武氏一向巴结明廷,期待大明天子承认他们在宣光地区的统治,像高平莫氏那样,拿到大明正式册封的官职。
武公悳是武氏家主,不会不明白“要朋友,不要敌人”的道理。如今态度恶化得这么快,唯一可能的理由,就是清廷给条件太好了。
想到这里,朱由榔眉头紧锁,沉声问道“船只准备得怎么样了?”
“末将无能,只搜集到五六十条船,”黄元才气愤道,“一开始那些船商都来哭诉,要朝廷帮他们主持公道。现在听说要征用他们的商船,就连影子都不见一个,一溜烟全跑了。”
“一百多条船也不少了,带我去看看。”
朱由榔按蛮莫见到的船舶规模算了算,觉得一百多条船,怎么也能运个一两万兵马,应该够用了。可到了码头一看,才发现错得厉害。
元江行走的船只,比伊洛瓦底江要小得多。最大的一艘船,也只坐得下五六十士兵,小船只坐得下二三十。更小的就不用说了,不适合拿来运兵,只能作为运输粮草的后勤船只。
“元江的船都这么小?”朱由榔感到很惊讶。举目望去,江面虽比不上伊洛瓦底江宽阔,也不算小河了,没理由常年行走的商船都那么小。
“陛下有所不知,元江现在的水量还可以,冬天水量却小得可怜,直到明年夏天才能恢复。船舶需要常年往返,只能按照枯水期的水量来建造。”黄元才答道。
朱由榔点点头,表示理解。造大船只能跑半年,肯定不如造小船跑一年。小船造价更低廉,风险也更低,还能确保冬天有生意做。
既然船小,就只能增加数量。朱由榔想了个主意,所有船舶都由无偿征用,改为有偿征用。
元江府可以按船舶大小,先付两成押金,如果船舶在战斗中损毁,官府会照价赔偿。不但如此,官府还向船东支付征用期间的租金和船工酬劳。这样就算船舶损毁,船商们也没有损失,对征用不会太抗拒。
黄元才被那些船商摆了一道,已然很恼怒,听到这个主意更想不通,不忿道:“陛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