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炮兵营的直接支援,付出巨大代价仍寸步难行,最后还是德军主动弃守了这个突出部。
而从大战爆发迄今,美军陆航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在西欧、南欧、东欧、北非一共被高射炮击落8200余架、被战斗机击落6900余架;皇家空军亦损失了172万架。他们的成果是投弹261万吨,击落或炸毁德法两军飞机35万架。
显而易见,英美战略轰炸损失之巨已经达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更关键的是,德国人和法国人也不是吃干饭的。
在耗尽了库存零部件后,最后一批堪称老骥伏枥的bf-109g9驶下生产线,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工厂也纷纷开始转产do-55c战斗机。c型摒弃了db603e,换装了喷水加力输出功率2100匹马力的juo213c,性能大增。
德国人发现do-55c的实际表现甚至比“长鼻子多拉”fw-190d更加优良,于是才投产短短几个月的fw-190d就准备停产,国营福克公司的不来梅工厂最先转产最新的截击机——fw-163“彗星”火箭截击机。
福克-沃尔夫公司对梅塞施密特公司的设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优化改良,改用强劲的k103型30㎜机炮,机身拉长、增设水平尾翼、扩大推进剂容量,在显著提升操控性的同时还将滞空时间从8分钟增至10分钟。
除作战飞机的更新换代以外,更加颠覆性的武器——防空导弹也开始进行实战测试。
亨舍尔和西门子公司研发的hs-117“蝴蝶”防空导弹在靶场上表现差强人意,这种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德国人希望抓紧时间先制造2000枚,消弭盟军航空兵的威胁。
其实法国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他们很大程度上分担了防空压力。
由于法国人参战前就见证了战略轰炸的威胁,所以大力推动阿斯纳vb-10重型战斗机的研发与制造,所以时至今日已经列装超过300架。
法国人可谓创意十足——这种空重6320㎏的双发重型战斗机采用独特的串联布局,两台西斯帕诺-絮扎12b发动机一前一后,单台加力功率2300匹马力,配备八门20㎜机炮,水平极速766㎞/h,狂暴无比,在西欧上空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
【配图】
美国上层已经对最初的战争目标不抱希望,如何最大化合众国利益并且从容抽身成了第一要务。
相比起尚能稳住战线的西欧和南欧,东欧战场危如累卵。
盟军节节败退,俄羅斯國民共和軍政权岌岌可危。
失望的美国上层叫停了军事援助,四月初,今年第一支也是最后一支船队穿过了刚刚结束封冻的白令海峡,经由北冰洋送去了最后一批武器装备。
大使馆和领事馆也接到来自华盛顿的指示——鼓励、劝说、引诱当地高素质人口移民,对于科研人员可以低调的采取强制措施进行转送,盟军部队必须无条件配合。
五月中旬,疾风骤雨般袭来的强大攻势彻底瓦解了在东欧的盟军部队。
德军r集团军群和俄军部队集结6个装甲师和51个步兵师共计113万人实施了卡累利阿-阿尔汉格尔斯克攻势。
六月中旬,在付出21万人伤亡的代价后,德军将战线推进至摩尔曼斯克以南仅数十公里的地域。统共有4个美军师和3个英军师遭到灭顶之灾,國民共和軍更是有3个坦克旅和18个步兵师被歼灭,盟军总伤亡高达30万人。
盟军匆忙实施了破冰行动(operation icebreaker),调集尽可能多的船只赶赴摩尔曼斯克撤离己方残余部队。
七月初,德军和俄军已经推进至摩尔曼斯克远郊,但早已是强弩之末,三次进攻全部被击退,寸步难行。
一名俄军少尉说:「爬上山顶后,我看见了海面上敌军战列舰的桅杆和旗帜。」
在持续一个半星期的破冰行动中,英美远征军的残兵败将遗弃了大部分重武器,除了个别殿后掩护部队之外全部逃脱,剩余的近百万國民共和軍陆续投降,但也有少数选择向东逃往西伯利亚。
期间,皇家海军复仇级战列舰君权号被德军发射的有线遥控滑翔炸弹击沉。
乔治-马歇尔沉重地说:「在俄国的战局崩溃以后,我们不得不继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