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致青春》的声音并不少,尤其是那些真正意义上,为了自己的青春走进电影院的都市清流,
而从孟轻舟的角度,他们的看法没有错,电影本身就有不小的瑕疵。
生于胡赵两代的大学生,校园民主风潮没有赶上,信息爆炸时代也已错过,我们在精神和物质上或许更显卑微,但绝不讨厌。
富学生不炫耀,穷学生有尊严。
他们有自己的清规戒律,抽烟、泡吧、打架、滥交,并不是不会发生,但都在少数人的克制中进行,也永远不可能占据我们生活的主流。
因为我们懂得礼义廉耻,知道大学生三个字的表征。
我们不会擅自闯入异性宿舍,就算没有宿管大妈拦着也不会如此猖狂。
我们更不会糟蹋粮食,尽管此时物价真的很低,以致于我至今认为一顿饭超过六块就是奢侈。
校园生活可以艺术化、戏剧化,但绝对不能弄得逼格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起码那个时代走进任何一片校园,分贝和温度都会低上些许。
如果每一部韩剧都充斥着姐弟,失忆,治不好,不通过三星和现代广告的植入你都不知道是李承晚时代还是李明博时代,那任何一个健康正常的韩国人站在你面前你都会有莫名的喜感。
潘安智的大银幕处女作,引发的关注和讨论,比之孟轻舟的《失恋33天》更加的热烈!
不管是人家故意挑刺,还是真实反馈观影体验,《致青春》在电影中的缺点被无限放大。
说是怀旧,演员们确实也拿着旧《读者》走来走去,教授会告诉大家关掉“bp机”。
可是他们穿着不符合那个时代的衣服,还说待会去唱“ktv”——小时候那玩意是叫“卡拉ok”的。
校园里挂的横幅倒是很有九十年代的气息,但人物的台词却并没有任何时代的标记——难道这是通过一系列穿越表现青春的永恒性?如果是的话那也只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至于台词,它真的可以放在任何一个时代,因为反正这不是正常人类说的话。
有谁会动不动的发表人生感想,有谁会在遇到初恋情人的时候来一句:“我想过很多次我们会如何重逢,但没想到是在这种情况下。”
文艺范话剧腔不是不可以,但这需要整部片子的风格来配合才不会令人觉得突兀,不幸的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风格时而写实时而超现实时而闹剧,并不统一,无法压住这种台词,因此只是觉得说着这些话的人物都是装逼犯而已。
看到这篇影评的时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