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个电子则被锁定在了向上旋转的状态下。
又或者锂原子的电子其实是正常状态,只不过在人类观察的时候导致了不确定性坍缩。gōΠb.ōγg
甚至有“锂原子的电子在1S和2S层上发生了交汇,因此2S层上的电子自发逃逸了。”的理论,这种说法认为,人脑里的锂原子虽然有三个质子,但质子外却只有两个电子。因此表现出了比较稳定的磁偏角分布图像——那些让人误以为是“所有电子都向下旋转”的图像,其实是因为电子自发逃逸过程而产生的噪音。
反正大概还是老的那套内容,死保泡利不相容的同时还得解释穆知然的发现。陆沉都替他们累得慌。
另一部分研究者则更加专注于实际应用。他们针对量子释能综合症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案,其中最极端的治疗方案差点把渡边从综合调查局总局里再给招回来——一位电子化学家和一位理论数学家建议,直接将患者人格数字化保存,然后把他们的身体用液氮冷冻,再磨成粉。
等到粉末完成处理,再重塑人身,注入数字化人格即可。
说真的,就差一点,差一点陆沉就给要给渡边打电话,汇报北美研究中心里有个温格·切克拉夫斯基了。要不是这两位提出建议的老哥主动撤回建议,并且称自己是从AI的警告中得到的灵感,现在研究中心就得重新选调一名更可靠的电子化学家和理论数学家来了。
其他人怎么想陆沉自己不知道,但他本人确实极端反感这种“绕过身体”的治疗计划。它根本算不上是治疗,倒不如说是在掩耳盗铃。
更何况这种治疗也很难称得上有效——你怎么能保证克隆出来的人类就拥有正常的氢原子电子轨道呢?
治疗方案目前的主要目光都集中在“缓慢引导电子轨道跌落”上。毕竟大家都清楚,持续给人体所有氢原子供能,并且让这些氢元素的电子始终维持在N=2的轨道上,实在是太过困难。
如果能够提前开始缓慢释放这些电子跌落所带来的能量,那不就可以避免爆炸了?
哪怕不能彻底避免爆炸,哪怕让这种激烈爆炸威力减小到只能炸死病患本人也行啊。
最后一个研究方向就比较有意思了——历史研究。精确一点来说,是针对1054年以后的人类行为学历史研究。
北美研究所里本来是没有专职的历史研究学家的。而没有这个学科的专业人士理由也非常简单直接:北美地区本来就没什么历史可言。
按照现代史学界研究的普遍标准,历史研究得同时有物证和文献记录的双重印证才算是合格、可以采信的内容。北美区早期原住民只有历史物证,而缺乏文献记录。近现代虽然两者都有,但几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