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次宣示正统的北伐
第一节漏网之鱼
萧衍功成名就,几乎被灭门的齐明帝一支,除了残废的萧宝义(被封为巴陵王,接了萧宝融的班),还有没有其他人存活?
有。他,就是前文所述的萧鸾第六子、鄱阳王萧宝夤。
萧衍诛杀齐明帝萧鸾的儿子们萧宝攸等人时,也派兵包围了萧宝夤的府邸。而萧宝夤,却不见了。去哪了?
钻洞跑了。
在《南齐书》中的萧鸾和萧宝卷父子畜生不如,但现实是拥趸不少。在萧衍派兵包围萧宝夤府邸时,宦官颜文智与侍从麻拱、黄神等,已在密谋救出萧宝卷的这个同母弟弟。
他们提前在长江边上准备了一条小船,并趁夜从墙内挖了一个洞……
萧宝夤身着黑色短袄,腰间挂了一千多钱,脚穿一双草鞋,跟一个早起去外地买种子的老农民一样,从墙洞中钻出来,在黑夜中连滚带爬的摸索着跑。天蒙蒙亮时,终于跑到了江边。
刚上了船,追兵也追至了江岸。情急之下,年仅15岁的萧宝夤演技炸裂,不急于划船,而是压低草帽沿儿,蹲在船上悠然的看着江面,扮成钓鱼人。任江边人吼马嘶,小心脏跳成响鼓,握鱼竿的手也未抖动半毫。
随流漂浮十余里后,追兵渐渐看不见,萧宝夤才瞬间烂泥一样瘫倒在船上。
到达长江西岸,先藏匿在农民华文荣家中。善良的华文荣叔侄三人用租来的驴子,昼伏夜出,将萧宝夤送到寿春(安徽寿县),终于到达长江北岸进入北魏境内。
萧宝夤正值少年,尚处在发育期,本就瘦小,再加上这么一段虐心的逃亡之旅,人憔悴干瘪的如同一片黄菜叶。北魏寿春下属的东城戍主杜元伦得到禀报,招小萧来一看,以为是个被人贩子贩来的南方小黑孩。经过仔细盘问,才确认是萧鸾之子,大惊失色,赶紧向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报告。
元澄当即派人派车,将已瘦脱形的萧宝夤接到府上,并以礼相待。在寿春,萧宝寅请求为死去的二哥萧宝卷服丧,元澄不但表示同意,还亲自前去吊唁。寿春城内很多人都曾是萧宝夤的旧属,也纷纷前来吊唁。如此充满亲情味儿的家族,是否真如《南齐书》所写的那么不堪?老王本人持怀疑态度。
复仇的动力是异常可怖的。503年,萧宝夤到达洛阳,向北魏借兵伐梁,在北魏皇阙下一连跪了数日,日夜嚎哭,双腿膝盖基本跪废,双眼基本哭干。
演义小说中的借兵桥段成了现实。魏宣武帝元恪望着风吹日晒成非洲鸡一般的16岁的萧宝夤,大为感动,召集八坐、门下等大臣商议。
商议的结果是:4月,萧宝夤从南齐皇室,摇身一变,成为北魏的镇东将军、扬州刺史、丹阳公、假齐王,都督东扬等三州诸军事,驻守东城。又任陈伯之(后文介绍)为平南将军、江州刺史,驻守阳石(今安徽霍邱),都督淮南诸军事,决定在秋冬时大举讨梁。
受过命运毒打的16岁的萧宝夤,一夜之间成熟了。在北魏给的500虎贲的基础上,又招募了数千勇士,日夜操练,两个恩人颜文智、华文荣也成为部队的军官。
在此之前,北魏南梁的边境摩擦就不断。
一年前,即502年8月,天气转凉,北魏对南梁发动攻势,进攻分东西两线。
东线的元澄率兵击破梁朝的颍川、焦城各处,生擒了徐州刺史,取得节节胜利;
西线的元英则在白沙击破梁军,兵锋直指义阳。
战争一直持续到503年的4月,宣武帝元恪命令东线的元澄收兵,只留西线的元英攻打义阳。
为何令东线收兵?4月春季,淮水可能要要暴涨,这对熟悉水战的南军有利。注意这点,后文有用。
当时南梁义阳城中仅有5000守军,坚持到8月,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北魏终于获得了这个城池。
南北朝时期,南北边境摩擦不断,实属正常。摩擦毕竟只是摩擦,谁也灭不掉谁,北魏最多每次饮马长江而返。然而,南梁这次却在谋划一次大的北伐,一次远远超过边境摩擦规模的北伐。
自东晋开始,凡是立国于江南的王朝,无论南北力量对比如何,都要来次北伐。即使自己相比北方政权是弱鸡时,也得至少来一次,如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为什么?
原因是复杂的。一是为消除北患,至少要减轻北方政权给南方造成的压力,这是共同表面的理由;二是有权臣为在战争中整合军队、树威篡权,譬如桓温、刘裕;第三个理由,则比较有意思。
衣冠南渡建立的东晋,是中华的正统,这点连北方异族政权都不得不默认。譬如,苻坚在穷途末路面对姚苌索要传国玉玺时,破口大骂说“国玺已送晋朝”,在他心目中只有东晋才配拥有中华皇帝的万年公章传国玉玺。连一度统一北方的大秦天王都这样认为,更不用说那些异族的小酋长了。
然而,刘宋代晋进入到南朝时期后,宋、齐、梁先后建立,东晋已不复存在,那南朝还能代表中华的正统吗?如果你不北伐,就系默认北方夷狄政权与自己平等存在的合法性,不敢宣示自己仍然代表中华的正统。
于是,北伐成为一种强调正统在南而不在北的政治手段,如宋文帝刘义隆的元嘉北伐,即使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也终究是达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输了战争,赢了文化。
中华文化之精深博大,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真正参的透、悟的清。
萧衍代齐时,首先想到的是减轻内部对其政权正统性的质疑,因此他明明是武力夺权,却搞了个禅让的方式继位,过程如前文所述,乏味的令人生厌。然而,对外要向天下宣示新建立的梁朝仍然是中华的正统代表,怎么办?还得进行北伐。否则,消极不动,就是默认北方的北魏与自己平等存在的合法性。
同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其都城从平城南迁至洛阳以来,梁朝面临北魏南迁所造成的政治、文化、军事上的巨大压力,使得南方若再不采取对策,极有可能在南北对峙中进一步处于劣势。
因此,萧衍即位后,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于南梁天监4年(505年)10月,大举北伐。北伐的对象,自然是北魏帝国。而首要战略目标是,收复雍州失地,进而直捣北魏首都。
第二节北伐的准备
这次北伐,事关重大,萧衍做足了功课。
第一,为师出有名,得有战斗檄文,于是颁布了著名的《北伐诏》。诏书文采飞扬、纵横捭阖,雷震电奔、气魄夺人--“熊武百万,投石拔距之力,招关抗鼎之威,岳动川移,风驰电迈,铁马方原,戈船千里,百道并驱,同会洛邑”。读来不禁目眩神摇。
文章写得再好,也是嘴皮子功夫,北伐这种关系国之命运的大事,得选个好的主帅、总司令。选谁呢?萧衍想到了一个人,是亲人,也是个自己一直不放心的人。
六弟,临川王、扬州刺史萧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