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日食、月食、以及五星凌犯、彗星等天文现象,通常被认为不吉的象征。
为了研究这些天象,历朝历代的当权者,都专门设置了研究天象的机构,钦天监便是如此。
这些灾异天象中,日食和月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掌握了日月食的一些规律:
日食一定会发生在朔日,也就是每个月的初一,而月食总会出现在望日,也就是每月十五或者十六。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朔日都会出现日食天象,也不是所有望日都会有月食出现。
正是因为如此,这种日食和月食出现的不规律性,便成了古代天文学家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为了预测朔日和望日会不会出现日月食,天文学家通过长期的总结,研究出了一套推算日月交食的方法。
但是,因为古代天文学家并没有参透宇宙的本质,推算方法也不是特别精确,甚至因历法年久失修,时常会出现推算失误的情况。
是以,在历朝的天文志中,经常会有一些关于日月食“当食不食”、“食不可见”的记载。
贾琮推算日食所用的“沙罗周期”,其实也不是现代方法,而是源于公元前几百年,迦勒底人发现的日食周期性规律。
其具体规律是:在三个沙罗周期,即54年零33天后,日食几乎又在相同的地理位置再次出现。
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推算出日食的准确时间和食分,但用来验证某天是否会有日食非常快捷,只要往前推算54年零33天,找到当时的天象观测记录,如果当天有日食,需要推算的这天便会有日食,反之则没有。
中国古代天文学最牛的一点,就是拥有长期且相对完整的天象观测记录,其记录详细全面程度,超越了当时世界上的所有国家。
然而,当贾琮翻到《太宗实录》中关于景熙十二年,二月初一的天象记载时,并没有看到这天和日食相关的记录。
贾琮突然意识到,天文司推算的本次日食结果极有可能出现了差错。
为了确认这一发现的准确性,贾琮又去档房找到前明的《天文志》,再以下月朔日为节点,往前推算108年零66天,找到对应的那一天,却依旧没有发现和日食相关的记录。
至此,贾琮已经八成把握,天文司推算的日食结果出了问题!
见他跑前跑后,躺在椅子上的许佟抬头瞟了一眼,对出神的贾琮道:“没事不好好歇着,你瞎折腾什么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