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被攻破,然后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赵光义对此非常失望,派人给他带话,最后一句
“父子之情,至此绝矣”等同于宣告其彻底失去了继承人资格。诸皇子、百官近臣纷纷为赵元佐求情,赵光义流着眼泪说我常读史书,每见前代帝王子孙不肖者,都为之扼腕痛惜,谁曾想吃瓜竟然吃到自己头上,小丑竟是我自己,我还整天叭叭叭给人上课呢,你瞅我这犬子干得这好事,你们谁也别劝了,我也舍不得,但为了国家社稷,我不能徇私!
随后,赵光义降制,将赵元佐废为庶人,均州安置。宰相宋琪等连上三章苦谏,说赵元佐并非十恶不赦,谁让他是精神病呢,否则他不会干这事儿的,精神病人不是完全行为能力人,是要酌情从宽处理的嘛。
最后,赵光义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将赵元佐召回京师,幽禁于南宫。
皇长子赵元佐是最早的准皇储,因
“赵廷美案”而精神失常,最终因
“楚王宫纵火案”彻底失去储君身份,淘汰出局。2,
“沉默羔羊——赵元僖”赵光义次子,初名赵德明,后改名为赵元佑,皇长子赵元佐被废后,改名为赵元僖。
赵元僖
“姿貌雄毅”,长得很帅,相貌非凡;性格则是沉静内敛、沉默寡言;工作能力方面则是老成练达,沉稳持重。
在赵元佐被废后,老二赵元僖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兼侍中,加中书令。
首都市长,前文说过,这是储君的标配,所以一般认为从这一刻起,赵元僖就顺次成了准皇储。
赵元僖做了五年开封府尹,
“政事无失”,工作能力得到充分肯定。现实中,喋喋不休的人未必不真情实意,沉默寡言的人未必不包藏祸心。
赵元僖沉默寡言的背后未必是真的老实木讷,他的人生起伏处处透漏着心机。
傻面贼心,貌似忠厚,内藏奸诈。比如
“楚王宫纵火案”,截止到重阳节宴会结束,一切都很正常,可赵元僖偏偏就碰巧路过赵元佐家门口,又偏偏碰巧想进去串门,又偏偏碰巧无意间泄露唯独赵元佐未受邀约的事,而赵元佐又偏偏因此受刺激而在晚上放火焚烧王宫,然后因此被废为庶人。
“楚王宫纵火案”的最大受益人又碰巧就是赵元僖。回头问一句,赵元僖顺路探望大哥,真的是无心之举吗?
当上准储君之后不多久,赵光义就迎来了
“雍熙北伐”的惨败,不愿认输的他准备撸起袖子跟辽国拼了,即前文提到的赵光义打算全国总动员,在中原地带大肆招募农民入伍。
群臣纷纷上疏反对,这时候赵元僖也上疏表示反对。赵光义终于还是冷静下来,恢复了理智,取消了这次荒唐的总动员令。
换个角度看问题,赵元僖已经与群臣坐在了一条板凳上,或者,再危言耸听一点:群臣与储君同心,而与皇帝异心。
又巧了,一个多月后,被外放的硬核大神赵普入朝觐见,赵元僖立刻上疏,说赵普同志是久经考验的革命老同志,值得信任且能力出众,最好委以重任。
这里就要稍微复习一下
“雍熙北伐”中与赵普相关的内容了:“雍熙北伐”与赵普的关系就是——没关系。
当时赵普被贬官外放,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被排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已经长期
“靠边儿站”了。赵光义在谋划
“雍熙北伐”前,根本没有找赵普商议。既然战争失败了,那么赵普可算逮住理了,你看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吧?
谁让你不征求我的意见的,净听朝中那些奸臣小人嚼舌根,跟那帮虫豸怎能振兴我大宋?
赵元僖适时递上奏章,把赵普比作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称赵普是
“开国元老”,是
“圣朝之良臣”。于是,在赵元僖的力推之下,赵普第三次入朝拜相,重回政坛巅峰。
赵普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三度拜相,且创下了十年独相的传奇经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赵元僖是促成他第三次拜相的关键人物,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元僖已经与赵普所掌控的文官集团完成了深度捆绑。
很难说赵普究竟有没有投桃报李,但文官集团接下来的一番操作却好心办了坏事。
群臣多次建议赵光义立储,明确赵元僖的储君身份,这让赵光义很是反感。
后来,心烦意乱的赵光义终于对群臣吐露了心声,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立储之后人心不安,威胁他的统治地位;二是自己想继续发掘一下其他皇子,择优录取。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直白且露骨,按理说,群臣们也该闭嘴了。然而991年9月,宋沆等五人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