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沈于归的脚店生意越来越好,渐渐的,便从白日营业晚间打烊变成了一日十二个时辰皆开门迎客。而脚店里的众人,亦被分作两批,开启了两班倒模式。
白日里在脚店中的便是那四个小女使,因为她们毕竟年纪小些,夜间还是要睡觉长身体。
而年纪稍大些的阿黎她们便是白日休息,晚上干活,加之晚间来吃饭的食客毕竟没有白日里多,故而三个人倒也够用了。
如此安排好了,各人也都没有异议。故而每日皆是那四个小女使准备从脚店中回来歇息时,阿黎她们正吃完“朝食”准备出发去脚店。
而沈于归便成了替昼伏夜出者准备“朝食”的同时给昼出夜伏者准备“宵夜”的人。
那日去了州桥夜市一趟,沈于归自此便常去此处,倒是也吃了不少好吃的,并且还发现了一个惊喜。
一次偶然,沈于归在本朝众多后世已经失传的吃食中发现了一位“老朋友”——
煎饺。
不过在本朝,煎饺还不叫做煎饺,而是唤做“煎角子”。
好吧,实际上好像也没什么差别……
本着“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原则,沈于归自然要试试本朝的煎角子。
不过,等到拿到手中那碗煎得油腻腻、黑乎乎的角子时,沈于归便预感不好。果不其然,才吃了一个,沈于归便觉不好吃。
首先便是这角子实在包得太大了。各个角子大小不一不说,一个角子便有后世的一个包子那般大,啃了半日才费劲地吃了一个角子,这感觉自然不好。
而且角子包得太大,里头的肉馅太多,经常吃到一半才发现,外头焦了,里头甚至还没熟,颇是坏人胃口。
最后,便是煎制手法的问题。
那日沈于归站在卖煎角子的食摊上看了摊主煎角子的全过程,那手法与后世相比,实在是惨不忍睹、刻板生硬,于是便造成了即便用了很多油,却依旧煎糊的结果。
更令沈于归费解的是,这角子都煎成这样了,居然还有大批食客乐呵呵愿意为其买单!
沈于归拼命压抑住自己当即想要把锅碗夺过来亲自给北宋的首都人民露一手的冲动,含泪默默吃完了那一碗煎角子,心有不甘地回家去。
今日对于阿黎她们的“朝食”,沈于归正发愁不知做些什么好,脑子里突然没来由地想起来这件事。
沈于归当机立断:好,那便做这煎角子吧!
要做煎饺,一得剁馅,二得和面。
剁馅与和面皆不难,故而虽说如今只有沈于归一个人,也能游刃有余地应付了一切,在等待发面的时候剁馅,这样能最大程度地节省时间。
与本土角子不同,沈于归依旧是依着后世的饮食习惯,将饺子特意包小了许多,这样吃时一口一个,既有仪式感,也不会有一种“只吃一个角子便饱了”的错觉。
在包饺子方面,沈于归也算是一把好手。每年除夕与家里人一起吃年夜饭时都要包饺子,又是自己亲自擀的饺子皮,大小厚薄皆是最符合自己习惯的,故而包起饺子来也是相当顺手。
沈于归手脚麻利,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