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也有数寸长,活像小孩子头顶上生长的冲天毛发一般。
不止如此,摊主还根据各个瓷罐子的不同颜色,各自用相应色彩的丝线将绿芽系住,捆绑成各自不同的造型。
沈于归虽不知这东西是什么、干什么用,却也觉得甚是有趣,于是亦挤了前去,想去看个究竟。
看了半日,沈于归方才知道原来这东西叫做“种生”,乃是将绿豆、小豆、小麦等种子装于瓷器之内,用水浸泡直至生芽数寸,方可拿来售卖。
中元节买种生,还是一种习俗,沈于归见着此物可爱,便也掏钱买了一个,准备放于食肆之中,作为装饰也不错。
买了种生拿在手中,沈于归又吃着手中的蜜饯,各处转悠。不自觉又已逛到西城瓦肆,东城瓦肆主卖吃食,西城瓦肆则是主卖杂货,并时下的一些新鲜玩意儿。
只见瓦肆中还有一个摊位上售卖些孤本古籍之类,一旁堆着许多汴京人中元节时最爱买的《尊胜目连经》。这经文中所写的便是目连救母的故事,也是盂兰盆节的由来了。
西城瓦肆再向大内方向行去,便是吸引人潮的勾栏瓦肆的表演。与《尊胜目连经》相对应,本朝人对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可谓是极为喜爱,以至于每年中元节,绝大多数的勾栏瓦舍中所演的杂剧皆是目连救母。
见此故事在当下如此火爆,沈于归亦十分好奇这目连救母究竟是个什么故事,遂亦凑热闹去看了一回。看完才知道,这故事便是讲述一名佛陀弟子,名为目连,在佛祖的指引下,于七月十五这日设盂兰盆节,借十万僧众让母亲吃饱,拯救亡母出地狱的故事。
故事情节不差,那些伶人乐工也演得甚好,只是这样的故事情节对于沈于归一个现代人来说总是少了些吸引力,不过却极符合大宋民众的口味,故而虽说只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是场场火爆的空前盛况。
看完了这边的瓦肆杂剧,沈于归又去对面看了一回杂耍,口中喷火、倒立扔球等技巧对于他们来说简直不在话下,看得着实精彩。沈于归也跟着欢呼一回,又撒了赏钱,方才离开。
沈于归顺着人流往城南的方向走,手中方才所买的蜜饯已经吃完了,于是沈于归见着路边卖明菜花、花油饼、沙豏等吃食的摊子,最后买了一个花油饼,摊主用芭蕉叶裹了,底下用手拿着,可以边走边吃。
沿街还有许多小娘子叫卖,面前放一个竹篮子,里头是开得正盛的鸡冠花。鸡冠花形如鸡冠,颜色鲜红明亮,即使在黑夜里依旧十分显眼好看。
那些小娘子皆精致地将鸡冠花捆成一束一束的,许多娘子便缠了郎君买一束,或拿在手上,或别在腰间,皆极好看的。
沈于归便也去凑热闹买了一束,照例别在腰间,随着走路的步伐一晃一晃,可爱极了。
再往南行,街边还有许多售卖新鲜竹叶、麻谷窠儿的小贩,生意亦是火爆。本朝几乎家家户户皆会用竹叶用来铺祭祀的桌子,麻谷窠儿则是用来装饰供桌,系在祭祀桌子的腿上,这便是在向祖先汇报今年的好收成,恭敬请求祖先回来享用的意思。
除了这些,中元节当日还有许多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售卖穄饭的商贩,穄饭也就是糜子,于中元当日食用,同样也是象征丰收的意思。
沈于归吃了花油饼,又买了一碗穄饭,站在墙根底下吃完,方觉腹中尚饱。穄饭的口感虽不如何,却也是一种习俗,如今自己也算是入乡随俗了吧!
不觉行至新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