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并且配套各类技术学校。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没有什么好吃惊的,但具体的内容才是最让司马光吃惊的。
长安城是最先筹办六年义务教育的,司马光去考察过,发现里面教材与现行的教材有诸多不同。
虽然还是有几项传统的核心课程,但数学这些课程却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还多了几项所谓的自然科学,里面包含地理、物理、化学等门类都是一些基础的东西,但看起来非常有趣。
这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是属于颠覆性的改变。
司马光对此非常感兴趣,找了礼部尚书郑雍,教育是归礼部管的。
郑雍对于司马光的询问,也并不藏私:“传统的儒家教育不是说不好,但要发展社会,儒家教育还是有所欠缺的。
所以在传统的课程之外,我们增加了更加实用的自然科学课程,这是在很多不能走科举之路的学生来说,这些可以让他们脱离愚昧,还可以让他们长大之后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现在大夏最欠缺的就是技术工人。”
司马光对郑雍的说法不置可否,在他看来,最好大家都读圣贤书,为了科举而努力奋斗,那才是康庄大道,读书如果仅仅是为了谋生,那么这样的读书人还算是读书人么?
但这些年商业与工业的力量,他也是看到了的,这些东西在对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上,的确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的。
所以他虽然不太赞同,但也没有反对。
实际上他也没有立场反对,毕竟他是大宋的官员,而不是大夏的官员。
基层教育如此,而相对高等的教育也在发生重大的改变,比如说西夏的技术学校体系。
司马光被邀请去观摩技术学校的筹备,所见所闻也是颇为奇特。
技术学校倒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但真正走进去观摩,对于司马光来说也是稀罕事。
尤其是技校里面各种在他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专业。
什么水利工程、什么建筑工程、什么室内设计、什么会计专业,这些还算是中规中矩,但什么烹饪专业、裁缝专业、养殖专业等等,甚至还有农业专业?
种地也要学习么,这每个农民都会的啊,为什么要一个读书人去学习种地的知识?
司马光认为这是在贬低读书人的价值,在会议中颇为鞭笞了一番。
司马光虽然不是大夏的官员,但他的地位在大夏诸多官员之中颇高,因为章惇、郑雍等等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对司马光也是毕恭毕敬,对于筹办技校的各类官员来说,司马光也是个导师级别的人,所以当时的情景颇为尴尬。
好在郑雍当时也陪同一起来了,郑雍赶紧站出来解释:“……关于这事情,陛下倒是与我说过。
昌黎先生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项工作,做到极致便是道。
陛下认为,没有低贱的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拿农业来说,农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