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
毕竟,京官说的很清楚,他上奏修缮管沟是为了避免走水,也确实避免了走水。
至于市井百姓变成了流民,那是应天府衙门该管辖的事情。
京官不能逾越职权。
胡汉山在心里骂了一句那名上奏的京官,暂时没有妥善解决的办法。
只能先跟着张友闻继续巡查大中桥一带的官沟。
就在胡汉山朝着大中桥西面走去,胡惟庸坐着绸缎蝠纹官轿来到了皇宫,步行走进了便殿文华殿。
左丞相胡惟庸来了,今天需要商议的国事可以开始了。
太子朱标头戴冕冠,穿着纁色衮龙服,看向几位中枢重臣们说道:“经过那么多年的战事,作为京城的金陵依旧是有很多鳏寡孤独。”
“不知各位重臣有何良策。”
堂堂国策国事,却商议关于老百姓的小事。
胡惟庸等重臣明白这是洪武皇帝的意思,历朝历代也只有洪武皇帝会把这等小事当做国事来商议。
只要是洪武皇帝要办的事情,不论大小,胡惟庸总会尽心尽力的去办。
胡惟庸踌躇了片刻,提出了建议:“不如送回到各自的宗族,让宗族负责赡养。”
鳏寡孤独全是一些老弱妇幼,送去边军屯田肯定是不行,送回宗族却是个不错的办法。
右丞相汪广洋对这件事的看法一致,送回各自的宗族应该是最妥善的办法。
但是官场上从来不会看对错,只看涉及到各自的利弊。
汪广洋心知肚明这是对老弱妇幼最有利的妥善办法,还是严词拒绝道:“不可,哪个宗族会养一些只能吃不能干的亲属。”
“一天两天还行,时间一久,谁还会把自己还不够吃的粮食送给外人。”
胡惟庸明白右丞相为什么要反对他的良策,对方身后是浙东文官。
无论对错,一定要反对胡惟庸等淮西勋贵,这才是浙东文官的为官之道。
不就是反对。
早就习惯了。
胡惟庸早有腹案,继续说道:“宗族都是有族田的,这些田地是宗族共有的族产,只要陛下下旨给那些重孝道的宗族赐牌坊。”
“宗族必然愿意赡养鳏寡孤独。”
汪广洋也已经习惯了,每一次在文华殿的廷议,不争执的你死我活绝不罢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