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自成收到的求援信装满一箩筐,除了阳城大户,张慎言、孙鼎相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b最新网址:b
人也来信请革命军帮一帮阳城,维持下秩序。
早干什么去了?让他们不交税!
此时十数万蝗虫已吃干抹净,大多数去了河南河北,只有几股小“流贼”还在上党四处流窜。
大统领召集麾下李过、冯起龙、张道濬、韩霖等人开了个会。
“时机差不多了,拿下一座城,革命军要正式建立国号!”
会场当即就轰然了。
张道濬唰的站起,抱拳道:“臣等必效死力,保我主登基称皇!大顺江山万万年!”
李自成压压手,让他坐下。
“你们稳重一些。丑话说在前面,革命军三五年内还是要四处流窜,什么荣华富贵的别指望。”
古人早说了:长驱四野,飘荡掳掠,此盗寇之术,非帝王之略也。可是李自成还没条件建立稳固根据地,做“流贼”实属无奈之举。
冯起龙眼红耳热,站起说道:“大统领……皇上为解救天下苍生起兵,臣等绝不敢贪恋禄位。”
李过也站了起来,“皇上,咱去打长治拿沈王祭旗?我……臣愿当先锋!”
李自成摇摇头,“长治不行!”
那边巡抚宋统殷还有几千人马,虽然他们野战不行,守城一定会死磕。就算革命军能打下来也得不偿失。而且若是吊死一个王爷,大顺军怕是要被困死在上党了。
阳城一样不合适。士绅们已经求饶要报效军需了,再打说不过去。
泽州城规模不大不小,攻克难度不高也不低,拿下立威最合适。
张承宠虽然做了两个月准备,相应的张道濬也做了两个月小动作。这回跟指挥使亮一亮肌肉,打一仗让他彻底服气。
……
九月十日,大顺军万余人包围泽州。
原城外驻扎的一千多兵提前被调回城内防守,困守孤城。他们不可能等来援兵。等朝廷得知军情紧急调兵遣将,泽州坟头草都三丈高了。
泽州城西面、南面有河环绕,大兵展不开,所以革命军主攻方向为北、东。其实在绝对的实力之下,用不着什么佯攻、齐攻,单打北面一路就够了。
宁山卫指挥使张承宠伫立城头,心里百感交集。
怎么就走到这一步了?短毛为啥不继续当个小流寇?大家做做买卖,各取所需,共同发财,不也挺好?
短毛为啥有这么大的野心?撑死你!
张承宠身边的知州王胤长心如死灰,连连叹气,拱手道:“有劳指挥使!”
几个月下来,他对革命军的了解越来越多,然后越来越没底气。不说对方战力如何,光是一套放粮放银收买人心的手段就能蛊惑小民为贼效力。
泽州城,大概是守不住了。
投降或者被俘都不是王知州的选择,忠君爱国的他只有一条路,抹脖子殉城。
张承宠扶着女墙惨笑一声,“为国尽忠只在今日!”
浑浑噩噩过了大半辈子,没成想临到头来他居然觉悟了。人心,可真复杂。
泽州尽管多做了两个月准备,可是又没几个土豪愿意报效钱粮,那帮人反倒处处扯后腿。
张承宠和王胤长勉力支应,只多挖了条护城河,多招了一些民壮,多置办了几十门火炮,再就没了。没钱什么都干不成。
他俩心力憔悴的同时,泽州城内的士绅们并无慌乱,稳坐钓鱼台。他们当中既没有大奸大恶之辈,而且指挥使已经暗地里言明,城破后革命军一人不杀。
当然,破城后“乐捐”是免不了的。所以土豪们处处扯后腿,不想让泽州对抗革命军。
如果主动开门投降,老规矩就是只给革命军纳税就可保平安,这世道,论起来还是挺划算。
可是,知州王胤长油盐不进,一定要为国尽忠。那帮土豪们也没办法,又不敢公然作乱。
要是革命军有十来万人马,可能他们早就取了知州的项上人头。
……
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由等待和煎熬组成的。
大顺军迟迟未攻城,让张承宠更心焦了。指挥使和知州坐立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
实情是李自成先吃了顿饭,然后又找地方去拉屎了……
卸完货回来,大统领觉得没必要再跟张承宠、王胤长多说废话,拔剑高举——
“攻城!”
……
第16章破城
“开炮!”
“咚咚咚咚……”
北门外十几位91大佬开始怒射。
“指挥使,快入城楼暂避!”
“外无援兵,内无可挡,能避到几时?”
“唉!”
于是王胤长也想开了,干脆负手而立,挺身挨炮。
91大佬一口气射了两百多发。
泽州城上的小炮无力反击,仅有的三门巨炮又因为不能调整方向、角度,几乎毫无作为。
91大佬稍作休息,降降温,然后再次开始蹂躏城头。
守军已经不见了踪影,张承宠和王胤长两人也没影了。城头上空荡荡一片。
趁热打铁,革命军的几十门81炮和71炮开始抵近发威。
泽州城头上的弗朗机开始反击,但是炮手们很快就被打成筛子。
炮击中,大顺军这边的瞭望台已造好三架,高四丈,超出城墙五尺。用以观察敌情。
这玩意儿临时打造不方便,又麻烦,还不能重复利用,下次应该研究热气球了。
炮兵观察员站在瞭望台上引导火炮再打了小半个基数,北城墙上已经看不到活人了。
时已过午。
两千多赤卫队员以及附近征召来的三千多民壮开始负土填沟——每运五百斤土石给银一两,群众踊跃,高呼万岁。
他们并不以帮“贼”效力为耻。
别说大顺军秋毫无犯,是老百姓的队伍,而且同是中国人呀。要知道未来七加一国联军即将入侵京师的时候,雇佣了大批本地百姓帮他们装运武器,拉运粮草。甚至羊人打到京师城墙下,群众们还帮着扶梯子。
可悲吗?还是可叹?
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如此而已。
肯泥迪在就职典礼上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
这句话并不无耻。因为当时那个国家正为它的国民提供着星球上最优越的生活水平。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那才叫无耻。
……
泽州两道护城河,宽不过一丈,深不过五尺,很快就被一一填平。
李自成的中军帐大旗挥舞,军号嘹亮。
李过接信,下令总攻。
张能、王文耀、李茂春各领一哨冲向城墙。
扫地王张一川战意强烈,李自成劝说未果,就让他带几百人去凑个热闹。
“御林军”同样战意高涨,奈何大统领不让他们上。革命军小将姚奇英原本热乎的心哇凉哇凉。
后面没啥好讲的,李过所部只一个冲锋就拿下泽州。城头变幻大王旗。
泽州知州王胤长头被打没了;宁山卫指挥使张承宠不知算不算幸运,胳膊断了腿也骨折了,失血过多,能不能救回来难说。
城内秩序井然,家家户户高挂小红旗,又有写着“顺民”二字的纸条贴在大门上。
道路两侧披红挂彩,摆案焚香,“顺民”们跪倒一地迎接革命军大统领。
……
李自成早先还想着在王府登基,结果跑去一看,那俩郡王府规制既小,又年久失修,拉倒吧。
还是去衙门暂住。
当晚,城里众士绅开列的“乐捐”清单摆在李自成案头。
粮食三千石,银子十万。其余绸缎杂货若干。
“这么少?”李自成相当不满意。
指挥同知陈承业急忙解释,“还有农税、商税,各家正在计算,一二天就能报上来。”
李自成把清单丢在一边,“明天大顺开国大典,喜庆日子。姑且放他们一马。这些已经预备好的钱粮均分给城里百姓,这事你去办。还有被炮火误伤的民房民人,全部要发放抚恤。”
陈承业跪拜后出去了。
第二批召见的是宗室,宣宁王府宗理、隰川王府宗理。
两人进来不行跪拜礼,随他吧。
“你们放宽心,革命军既不抄家也不杀人,两位皇亲可以继续过你们的小日子。话说辅国中尉能有多少俸禄?够不够吃?多为后代子孙想一想,让他们学点谋生本事,将来也不至于饿死。科举也是一条出路,人家隔壁陵川王府马上就能出个进士。”
早在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就有人提议,让宗室子弟进学,与儒学生员一体参加乡试和会试,中进士者,除授王府官。但礼部以祖制未有先例,没有批准。
到了万历中期,宗室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底层宗室既没家产又领不到俸禄,没活路,明廷才准许宗室之中除将军、中尉外的宗室子弟,有志于科举者,可与一般生员同场应试。
之后又陆续放宽限制,宗室成员中将军和中尉皆可与生员一同应试。
只是考中后需要放弃世袭爵位,由吏部任官。大多做的是小官,升不上去。以他们的身份,皇帝也不放心让他们做高官。
之前宗室出了几十个举人,进士要到天启年才考出第一个,来自晋藩山西汾州府庆成王府宗籍。之后陆陆续续共有十三位。
其中尤以宁藩后人最为突出。因为受当年宁王造反牵累,他的子孙生活待遇滑坡,反而使得宁王一支成为宗室里读书最好的。
李自成跟俩宗室说了几句话,俩老汉一直低着头也不回话,原样退出去了。
第三批进来的是士绅代表。除了城里人,城外大阳等各村镇也派了代表来,都是子侄小辈,老头子们没出面。
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士绅在攻城前就溜了。那帮家伙或者是不愿从贼,或者是担心革命军不会遵守诺言。
李自成跟他们重申了政策,众人唯唯诺诺。
“秋粮和商税尽快缴纳,不要想着一拖了之。自家粮食没收齐的也要报个数额上来。我跟诸位坦白说,革命军最多待半个月左右。别高兴的太早,我迟早还会回来,届时凡拖欠钱粮的一概抄家!”
城外被各家“流贼”祸害的不浅,老爷们损失颇多,但此时也不敢多辩解,擦着汗出去了。
李自成又招来张道濬谈了谈。
开国事宜已筹备妥当,只是比较简陋。
现在没必要多讲究,建国只是定个大义名分,昭告天下有这么个政权成立了。
等将来拿下北京再重新举行大典。因此李自成暂时不称皇,继续以大统领名头行事。他现在用得还是假名字,总不能以赵德胜名义登基吧。
虽然前头李自成的祖坟跟现在的“李自成”无关,那也不好泄露底细后让人刨了。
至于国号……
李自成仍然采用“大顺”。
六六大顺,多吉利!
历代国号由来——
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是旧有的邦国,名称来源不清楚。夏、商国号同样。
秦,先祖封在秦地,又称秦王,因此叫秦。
汉,项羽把刘邦封在汉中,称汉王,因此叫汉。
隋,杨坚世袭爵位随国公,开国后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同音“隋”。
唐,李渊世袭爵位唐国公,因此叫唐。
宋,赵匡胤之前是宋州节度使,因此叫宋。
元,蒙人是外来者,既无封地又无官爵,于是从《易经》挑了句“大哉乾元”,叫元。
明,国号来历不详,没有官方解释。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后自称“吴王”,按传统来说他立国号为“吴”或者“大吴”比较正常。后来不知为啥没取。
万历朝首辅朱国桢曾记:“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盖返左衽之旧,自合如此,且以有别于小明王也。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近见新安刻历祚考一书,于汉、唐、宋及司马晋,皆加大字。失其初矣。【唐碑有称巨唐者,巨即大也;宋曰皇宋,皇亦大也。】”
朱国桢连皇帝他爹名字都写不对,信他年都能过错。
五代梁、唐、晋、汉、周等小朝廷就不说了,史书中都有记。
单看大宋,赵匡胤下诏:“昔汤武革命,发大号以顺人;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我)宜国号大宋……”
又有诏曰:“……已登大宝,宜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改国号为大宋。”
这可并不是“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人家皇帝自己明明白白说了是“国号大宋”。够权威吧?
所以国号前加“大”字早有了。
至于清朝国号,前头努尔哈赤称汗,先立为“金”,应该有传承之前女真人金朝的意思——
明末女真大概可分建州、海西、东海(野人)三大部,努尔哈赤出于建州女真的八部之一,又曾臣服大明,故蔑称奴。所以常用建奴代指后金,又称东虏。
建州、海西、野人三部是按地域划分,并不是按族群分。别说三部之间,就是三部内部的生活习俗也有差异,六十多个小部落互不隶属,而且混入了很多蒙人、汉人、高丽人等。把他们都叫女真只是个统称而已。
明末的女真人是不是宋代女真人后裔?有些联系,但不能完全看成一回事。不展开了。
到皇太极上位,尤其是他从林丹汗儿子手里拿到了元朝“传国玉玺”,他就不用再拉大旗扯虎皮了。于是把“女真人”改称“满洲人”,又改国号“金”为“清”。1元朝玉玺非是大蒙古玉玺。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前,成吉思汗以及窝阔台、贵由等几代统治者所使用的玉玺失传了。林丹汗那块玉玺被皇太极拿了后,据记载被弄坏了,乾隆又仿制了一块,最后被蒋秃带去小岛了。
“清”同样来历不明,没有官方解释,众说纷纭,不多提了。
李自成的“大顺”什么来历?
“六六大顺”这种搞笑理由看看就行了;“顺者昌逆者亡”同理。
这年头城镇被攻破后,民人多在纸上写“顺民”贴在门上防止乱兵打劫,也可能是个来源。
米脂县文庙早前立的石碑里有“予邑永唯兹赖,天朝赐之名曰大顺城可也。”或许李自成看过,也算一个原因。
“顺”这个字确实不错,从儒家的《礼记》、道家的《老子》,到司马迁的《史记》,都有阐述。
翻开《周易》也有: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明朝国号也能在《周易》找到,还挺合适。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元朝的国号取自“大哉乾元”,那朱元璋从后文选取“大明”非常说得通。李自成若要继承明朝正统,应该取“大和”两字?)
除此之外,“大顺”来历最有可能出自“谶语”。
明武宗正德皇帝时期,有个进士梁亿,撰写了一本《遵闻录》,多记录“野史”。
内中有一则——
高庙(朱元璋)尝命(刘)伯温卜历数之长短,伯温卜之曰:“遇顺则止。”
高庙遂以手书空,良久曰:“三百单八亦足矣!”
看来朱元璋理解错了,他还以为大明朝能延续三百零八年,没想到是被李自成的“顺”推翻。
李自成麾下将来有两个狗头军师,宋献策、牛金星,尤其宋献策,挺得李自成看重。他就是一算卦的,自然对各种“谶语”有所了解。由他提出“大顺”国号非常可能。
而且《推背图》也有,“黃河水清,气顺则治。”
还有个巧合事——
崇祯十四年,京师外面卢沟桥旁的军营驻地被改建为宛平城,只有两门,西门叫永昌门;东门叫顺治门。
也不知道是哪个乌鸦嘴起的名字,仅三年后,果然从西边来个了永昌皇帝,从东边来了个顺治皇帝。
神奇!
再说年号历法。
历史上,耶苏出生的那一年被定为公元元年,而当时的中国恰巧是元始元年。
元始是西汉第十四位皇帝汉平帝刘衎的年号。而这个年号是谁定的呢,没错,是王莽定的。难道只是巧合吗?
王莽是穿越者,早已看穿一切,他提前让中西接轨。
比如他搞出来的“游标卡尺”,比如他穷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叫刘秀的男人……
王莽篡改时间线终于被位面之子刘秀发现,于是刘秀为了维护时空正确性,不惜在战场召唤陨石,以二万农民起义军干掉了王莽四十万的国家正规军。
王莽当然不是穿越者,只是表面看起来像。
儿皇帝刘衎病死,王莽就不装了,直接走到前台登基称皇。
他还颁布了一系列新政——
土地国有;平均分配;废除奴婢制度;计划经济;国`企垄断;改革货币;消灭不劳动者;鼓励科技发展……
很眼熟吧。
所以胡适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设会主义者。”
儒家一直辅佐了千年皇朝,但他们从未真正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只是统治者的夜壶。
唯一的例外就是王莽。
王莽是真正的儒家,他所做的一系列托古改制,就是想建立起儒家眼中的天下大同。
结局不用说了,国家被搞乱。可见儒家学说根本上不得台面,“思想巨人,行动矮子”,就是空想。
说回年号,这一次中西要接轨吗?必然。但不是王莽那种主动凑上去硬舔,而是让鬼佬用中国纪年。
敢不用?李自成要杀过去焚书坑儒,打得他们跪下唱征服。
……
第17章何苦呢
李自成又去看望了重伤的宁山卫指挥使张承宠。
老张双眼紧闭,只吊着一口气,未必能活下来。
“何苦呢?何必呢?”大统领摇头叹息不已。
老张暂时也没法回答了。
他倒是没食言,十万石粮草还有几十个“有本事”的千户百户都到位了。
粮草原本说好的是十五万石,因为雨害庄稼,张承宠没凑齐。
有一万石粮在附近,还有四万在河南藏着,另五万早已进了张道濬、张能、袁宗第口袋。
有这么一大批宝贵物资到手,所以李自成对前面城里士绅的“乐捐”也就兴趣缺缺了,直接拿去赈济百姓。
千户百户等人都候在泽州城里。他们不全是老张麾下,多数来自山西、河南、河北的其他卫所。
大明卫所不论官还是兵,都世袭,卫所武官袭职的最低年龄为15岁,年龄不够就多等几年。
比如戚继光15岁就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正四品登州卫指挥佥事,起初没人服他,小戚只好勤学苦练,终于成就一代威名。
当前的卫所里,地主和老农占多数,但也有一些军事人才。他们除了跟随父辈学习家传武学,还有另一个进修途径。
中国古代有没有专门的军校?
像武不分家,兼学。如果你说鬼谷子开办的算是,那就算吧。
汉代有羽林卫,“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于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约莫有些集训班的意思。类似的还有蒙古怯薛军。但不好说是正规军校。
后来就是世家大行其道,家传垄断知识就够了,没开办军校的必要。
唐朝武则天虽然首创了武科举,但是并没设军校。
“将门”这个词能说明一些问题,也就是家传,要一直延续到清代。
不止军事,古代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师傅带徒弟这样的培养模式,绝学甚至传内不传外。1(其实封建人身关系非常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