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人也接过话来:“没错没错,我那天刚好经过,亲眼见到那永清县令在刺史府外面挨的板子。呵呵,如今啊,这地方大小官员都怕有什么把柄落到钦差手里,倒是个个都没闲着,为百姓干了不少实事啊!”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通,总体的结论是:由于钦差来了襄州,所有官员都变得更加勤政爱民了,这当然是难得的大喜事。
大伙儿乐呵了一阵,总算轮到了我们。分馒头的衙役却是有失公允了,给我前后的人都发了,唯独不给我,还疑惑地将我打量了一番,问道:“你是从哪里逃难来的?”
“我?我是本地人啊。”我老实答道。
“那你也来领馒头?”
我更是迷茫了:“没说就只是给逃难来的人啊?”
衙役用手一指:“我的意思是:你一个大男人,有手有脚的,又没遭什么难,不会自己挣钱买吃的?非要来这儿占便宜?你自个儿瞧瞧,他们大多是难民,还有老弱妇孺,这馒头和粥每天就这么多,你好意思和他们抢?”
我先是一愣,待仔细看去,果然来领免费午饭的就我一个年轻男子。那衙役嗓门儿本来就大,又说得振振有词,瞬间惹得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到了我身上。我觉得脸上有些发烫,尴尬地朝众人笑笑,逃命似的跑开了。
……
几天后,我终于释然了。其实,找不到合适的差事也不会饿死,大不了继承阿娘的手艺,卖一辈子豆腐。
不过阿娘却还是有些不甘心,她是个有事藏不住的人,我的预感一直很准,看来我今天难逃一顿骂了。
果然,从阿娘嫌弃我起床太晚,到嫌弃我磨豆子慢,再到嫌弃我煮豆汁的火候太大、太小,再到嫌我压模子时间太长……没一样让她满意的。
我硬着头皮任她发泄了一早上,好像也没多大作用,直到帮她挑着两大摞做好的豆腐进城去,一路上才得她说了几句“小心一点儿”。我姑且认为她还是关心我的,怕我摔着了,额……或者只是怕我摔坏她的豆腐。
“哟,宋大娘早啊,好福气啊,儿子又给你帮忙来了?”还未到摊位,右边卖针头线脑的陈大娘便招呼道。
“什么福气啊?能享他的福就不用受这份罪了。”阿娘依然没有一句好听的,放下桶里的豆花,擦了把汗:“放这儿吧。”
“儿孙自有儿孙福,别急,呵呵。”左边卖糕点的秦三叔还是不紧不慢地劝道,将一包包散发着油香的糕点摆在桌上。
我卸下担子,揉了揉酸痛的肩膀,抬头看去,太阳也正好露出了红红的笑脸,街道上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都趁着凉快购着生活所需。
阿娘解下身后树干上捆在一起的一张小桌子和四个小凳,擦了擦上面的灰尘,摆在了装豆腐的箱子旁边,原本一丈多宽的摊位便拥挤起来。
“来一包红豆糕。”一个好听的声音传来。
我忍不住寻声看去,果然人如其声,是个玉树临风、貌若潘安的美男子,一身银白色的宽松长袍更显潇洒。
“多谢。客官慢走。”秦三叔接过男子的铜钱丢进身后的铁盒子里,清脆的响声引得我心里痒痒的,似乎更是一种变相的叫嚣:他已经开张了。
“郎君早啊,新鲜的豆花要不要尝尝?”阿娘当然不甘示弱,见男子从我们摊前经过,赶紧招呼。
“没错,我们赶早起来现磨的,豆腐两文钱一块,豆花也是两文钱一碗。”我说着,掀开盖着豆腐的纱布,又指了指木桶里的豆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