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们。
生产承包制是目前所能想到的调动工匠生产积极性,保证生产质量的唯一方式。若是像以前一样大水漫灌,直接把钱拨给兵仗局,让他们层层扒皮,到最后流入匠人手中的钱估计剩不了多少。
现在兵仗局的匠人基本上都是匠户,工具、原材料之类的都是他们自己来想办法。不把钱直接发到他们手里边,最后的后果就只能是以次充好,质量堪忧!扶持一部分匠头,让他们直接拿到资金,自己组织生产,按合格率考核。匠头在生产过程中赚的钱多了、手下的人手多了,他的话语权就重了,受兵仗局以及宫里太监的掣肘也就少了。
大明匠户们应该是这个时代生存最苦的一群人,他们给宫里干活不但是义务劳动,还得往里填原料钱。真正的营生是靠自己干私活赚的钱,理论上来说他们给宫里或者是官府干活就相当于交税。当年老朱家的祖宗想出的这个主意,本来是为了让匠人专于自己的职业,同时也能减少官府的财政开支。结果到最后,钱省没省的不知道,匠户的生活倒是大受影响。
老朱这人干啥事都有一种省钱思维,能让人白干的绝对不花钱、能白拿的绝对要白拿,所以他就弄出了匠户、军户、科卖等一系列骚操作。这么一来表面上花的钱少了、政府的开支也少了,可实际上来说让官府的掌控力还有财政收入也变少了。你不花钱,就得给政策啊!某种意义上来说,政策的成本要比花钱还大,正常的思维是能花钱绝对不给政策,老朱弄了个反其道而行之。
大明最被人诟病的是士绅免税制度,这玩意说白了同样是为了省钱,给的钱不够养家,就让他们自己种地来补贴。老朱给官员开的工资低、还雇的官员少,整个朝廷正经开工资的官员才两万多人,一年的工资预算是一百四十多万两银子。如此算来确实省了不少钱,可结果是明朝是最近几个朝代里财政收入最少的,最好的时候财政收入也就三千万两银子左右。崇祯上台后通过三饷加征、一年弄上来的所有银子才两千万两左右。
两千万两多吗?放在其它朝代,这绝对少的可怜!可这却把大明百姓的口袋给掏空了!
回到宫里,王承恩跑了过来说事:“皇爷、宫里剩下的银钱不多了,今年的税还没有补上来,所以得省着点花。”
皇上大嘴一张一直往外花钱,花的王承恩是胆战心惊。再这么花下去,等不到税银不上来,宫里就得拉饥荒!咱们皇爷以前是个挺会省钱的人啊,最近这段时间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爱乱花钱。让兵仗局的贼匠人做个铁雷,也要给现银结钱,这简直是胡闹。
“大伴、朕心里有数!做手雷是为了强军,必须要合用才行,再说这玩意也花不了几个钱,一枚连半两银子都不到。钱的事你不用着急,朕在想办法哪。”
说是想办法,实际上此时的崇祯心里比谁都着急,至今没有找到能快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