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战国以后,根据楚战国墓里出土的木衡和铜权推算,此时楚国的一斤逐步变成了250克。
到秦国的时候,阿房宫遗址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上面写着重一石(百二十斤),根据测量,总重30750克,折算下来则每斤大约是256.3克。
而根据出土的西汉武库的一斤权计算,西汉时期一斤大约是252克。
而根据甘肃出土的王莽新朝时的铜权衡计算,每斤大约是249.6克。
1981年出土的东汉大司农铜权重十二斤,实测为2996克,折算下来每斤249.7克。
可以看得出来,华夏的重量单位,是从一开始的不那么精准,到后来慢慢变得越来越精准的。
到东汉后,一斤250克,就基本上是很精准了,不像之前一斤有的时候256克,有的时候252克。
不过东汉之后,南北朝时,一斤的重量逐步开始上升。
南朝齐国的一斤大约相当于375克,南朝的梁、陈时期,一斤则相当于250,北魏、北齐的一斤相当于500克。到北周、隋朝早年,一斤上升到了700克,比现在的一斤还要重。
只是到了隋朝末年,一斤又回落到了250克,再不负之前的光景了。
唐朝到宋代,一斤则保持在640克到684.768克之间波动。
像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年铜则,上面写着重一百斤,实测重64000克,折算下来每斤相当于640克。
直到元朝以后,一斤又逐步回落到600克以下。
天启三年时,常州吴县的三两砝码实测重109.3克,折算下来每斤相当于582克。
乾隆二十九年,工部营造的五百两砝码,总重18700克,折算下来每斤相当于598.4克。
这个时候,一斤的重量,已经很接近现代市斤了。
至于现代的市斤到底啥时候确定的,要等到晚晴时期,华夏与西方文明大量交流的时候。
1901年第3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千克为质量单位以后,华夏也逐步接受了这一计量方式。
因为一千克和一斤大约处于同一水准,所以也俗称为公斤,以和市斤加以区分。
由此可见,华夏不同时期的“一斤”差距是非常大的。
同样的一斤,在秦汉时期只有两百五十克,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却有五百多快六百克。
所以在不清楚这些小细节的时候,很多人在看历史文献的时候,很容易将所有时期的“一斤”都当成500克,然后就会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