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窄,为了对付工作在不同频段的雷达不得不研制许多导引头,并在出击前根据已知情报选用。
“百舌鸟”早期型号依靠多达18种导引头才覆盖了D~J波段(1~20 吉赫兹),后期型在这方面改进也不显著,这是导致她的型号特别多的最重要原因。
制导方式单一:“百舌鸟”系列只能沿着雷达发出的电磁波飞向目标,一旦对方雷达采用关机等措施,导弹将失去制导信息来源而无法命中目标。
在越南战争中,北越军队就曾多次采用关机、多部雷达交替开机、大角度甩摆雷达天线等措施“戏弄”该导弹,加上针对导引头缺陷采用的迅速改变雷达工作频率等措施,使“百舌鸟”的命中率在1970年下降到6%。
导引精度低、战斗部威力不足:即使对方没有采用对抗措施,实战中的“百舌鸟”多数的落点离目标的距离也超过20米,而她的战斗部对无装甲防护的软目标破坏半径只有5~15米。
这说明“百舌鸟”需要提高导引头测向精度和战斗部威力,于是就针对“百舌鸟”的缺陷和新的威胁研制的AGM-78“标准”导弹。
AGM-78“标准”主承包商是通用动力,1968年才开始服役,而到1978年停产时才累计生产了1300多枚,平均单价约164000美元,非常昂贵。
并且它只包括 A~D型,曾在越南战争、以色列1982年攻击贝卡谷地等作战行动中实战使用。
与第一代反辐射导弹“百舌鸟”相比,第二代反辐射导弹“标准”的主要改进是:
大幅度提高了导引头的频段覆盖范围、灵敏度和视场:“标准”导引头的天线与“百舌鸟”相同,但覆盖频段宽得多,只用两种导引头就覆盖了当时苏联主要防空雷达的频率范围。
导引头灵敏度提高,就能利用信号强度弱的雷达旁瓣波束制导,而“百舌鸟”必须从信号最强的雷达主波束进入,容易被敌方发现并采取对抗措施。
导引头天线安装在陀螺环架上,跟踪视场达到+/-25°,扩大了载机搜索和攻击目标的飞行包线,而“百舌鸟”的固定天线视场只有8°,载机必须朝目标俯冲才能发射导弹。
制导方式更灵活:“标准”的制导系统有目标频率和目标位置记忆装置,在敌方雷达关机时能按照关机前记忆的目标位置攻击,一旦目标雷达再次开机,又可以通过目标频率记忆装置对它进行重新捕获和攻击。
增大了战斗部威力:在导引头精度得到提高的同时,“标准”的战斗部对雷达天线的破坏半径也增加到了25~30米。
尽管第二代反辐射导弹“标准”的性能比,与第一代反辐射导弹“百舌鸟”的性能比,有很大提高。
但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