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场。
京营的表现不错,与之前大不一样,戚金与徐光启做的很好。
朱由校自认为,抓住了大明军队之间的一定规律。边军不论是气势还是秩序都明显强于各地之卫所,而且训练之后的新京营,即使与边军相比,也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不过,辽东军队确实给了朱由校一个大大的惊喜。辽东派出的是一支几乎纯火器的部队,虽然晚明时期,明朝军队的火器占比极高,当个体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经营与边军明显多于内地,南方明显多于北方。
此时,明军的火器装备率大概在五成到一成之间,而且普遍都还列装有火门枪,虽然朱由校一直在推动着火绳枪。和燧发抢的列装,但大明的军队实在太多,足足有百万,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此时,辽东的这支军队,火枪的使用率明显高于了五成,并且装备的是清一色的火铳。这不得不让人觉得新奇。朱由校对此留意了一下,准备在阅兵局结束后再去询问。
在演练结束之后,各部队开始唱军歌。
“批铁甲兮,挎长刀……同敌忾兮,共死生,踏燕然兮,逐胡儿…”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秣马荷戈兮决胜沙场,救万民于水火兮簞食壶浆。直捣黄龙兮奏凯凯章,扬汉声于绝域兮军乐洋洋……”
“飞龙招展汉旗黄,十万横磨剑吐光……”
“枪在背,刀在腰,壮志不肯消……执干戈,卫山河,莫蹉跎天时地利,恃人和。
阅兵结束了,又是一套复杂的礼仪。驾还,乐奏《武成之曲》。
在回京的路上,朱由校为了表达重视,于是与戚金、徐光启和孙承宗三人同行。
“诸位爱卿,你们可知。此次辽东镇派来的兵马,领队是谁?”
朱由校耐不住心中的疑惑,还未回宫,就在半路上询问起来。
“圣上,那人我认得。名叫孙元化,上海人,字初阳,号火东。”徐光启回答道。
朱由校却有些奇怪,没想到徐光启一个文臣,竟认识那么多武将。
徐光启似乎也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又补充了一句。“初阳他热心西学,曾经的老臣的学官受业,去年在京城皈依了基督教。”
朱由校这才想起徐光启也是上海人,并且曾经做过教书先生。没想到这孙元人就是他的学生。
“他现在在辽东镇任职,在边筑台制炮。”孙承宗也开口了,“《备京》、《边防》两侧便是出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