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铳,小样佛郎机又夹带“一窝蜂”等大口径武器,顺带着再次扩编了火器队。
除了火器,这段时间内赵安一直在竭尽所能的收集战马,组建骑兵。
组建骑兵自然不是为了与后金正面作战。
安奠旗军成军不过四年,自新兵入营后,大部分军士都没见过血,出城与建虏野战实乃下策。
正确的策略应当是死守辽右,不断压缩建虏的生存空间,依靠大明强大的人力、物力与建虏打消耗战,毕竟双方的体量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明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很重视骑兵的作用,因此骑兵在边军中所占比例并不低,万历年间,辽东骑兵还是具有一定战斗力的。
此外辽东地处边陲,小规模战争时常爆发,因此辽民素来勇武彪悍,由他们所组成的骑兵战斗力自然更高。
“奴步善腾山短战,马兵弱。叶赫马兵最悍,步兵弱。故奴畏北骑,北畏奴步。”
此时的建虏的主力是以重步兵为主,骑兵远没有入关时的强悍。
既然明军骑兵没有想象的那么孬弱,建虏骑兵也没有那么强大。
在依靠大量火器巩固城防的同时,又发展骑兵,不断袭扰建虏后方。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朝廷不会胡乱干涉前线统帅指挥。
纵观整个明末,每当辽东局势稍有好转时,朝廷的一帮文人大夫便开始指手画脚,导致形势再次恶化。
军议结束,赵安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城西的匠房,这里有着赵安对抗建虏的另一种“法宝”——车阵。
顺着匠房主事的指引,两架偏厢鹿角战车出现在赵安眼前。
该车车辕长达四米多,宽度三米,高两米左右,两侧车厢用薄木板,外面覆盖牛皮阻挡建虏的箭矢,保留射击孔。
遇敌时,将车上搭载的拒马安放于五丈之外,以偏厢车侧面对敌,车与车之间用钩环连接,形成一道木制壁垒。
每架车上放碗口铳或小佛朗机一门,鸟铳三支,长矛两杆,对敌时长矛也可以安放在车下。
每车有火枪手四名,长矛手两名,刀牌手两名,军官一名。
每辆车连接处,又有手持三眼铳的军士,待敌人接近时作为补充火力。
这其实是超低配版的戚家军车营,按照原本的配置,没架偏厢车上都有两架大样佛郎机炮。奈何安奠军条件有限只能一再删减火力配置,毕竟前期还是以守为主。
在早起缺乏火器的八旗军面前,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