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制不少曹魏的兵力不是。
孟达的背叛,让刘备集团在失去荆州之后,又失去了东三郡,彻底堵死了刘备集团在荆州方向跟曹魏交手的可能和战术应用。
我认为,损失还是蛮大的,特别是在刘备集团已经很虚弱的时候,任何一块地盘都有存在的意义。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准备出兵伐吴,但在出兵前,张飞的部将张达、范强背叛,杀掉张飞,投降东吴,《三国志·张飞传》中记载:
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张达、范强的背叛不是刘备的错,他们是张飞的部将,他们的背叛也是张飞自己对部下苛刻造成的后果。
之所以把这件事算在刘备集团的严重背叛事件中,是因为他的政治后果很严重。
军事上就不说了,张飞的死,让刘备伐吴时,失去了一个重要助力。
但更严重的是,张达、范强干掉张飞,让刘备集团内部的政治优势,全面倒向了荆州派,是后来蜀汉政权的大权被荆州派掌控的一个主因。
刘备死时,其势力内部的元老派已经没人可以扛旗了,关羽死了,张飞死了,糜竺死了,孙乾死了,简雍或许还在,但他扛不起。
最受人喜爱的赵云也还活着,但从刘备的态度以及一直以来对赵云的使用方式看,赵云也扛不起元老派的大旗,否则,刘备不会在托孤时对他视而不见。
至于魏延,资历差了些,出身也差了些,只能辅佐,不能当主导。
在关羽死后,刘备集团内,只有张飞能扛起元老派的大旗,历史上张飞有这个能力。
可张飞却因小小张达、范强的背叛而枉死,这就相当可惜了,特别是对刘备来说。
别看在史书记载中,刘备听到张飞死后的反应似乎一点都不惊讶:“噫!飞死矣。”
可实际上的苦,他哪能不明白?
一个政权中的政治势力,需要平衡,否则,不管是刘备也好,还是刘禅也好,都要受制于人。
关羽死后,张飞可以领导元老派制衡荆州派,张飞死后,荆州派一飞冲天。
刘备死前托孤,都只能找李严这样的人来制衡诸葛亮,如果张飞活着,哪需要用言语挤兑诸葛亮?
即使在刘备死后,刘禅执政时期,张飞家族也是元老派的领头羊,张家两个女儿嫁给刘禅当正妻,就是这种政治认可的体现。
只不过,张飞的后人在政治上肯定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除非张飞活着。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示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如果张飞还在,他有这个胆?
张达、范强一点都不出名,如果不是杀了张飞,谁知道他们是谁?
但他们背叛的后果,在刘备集团中的影响太深远了,让刘备集团中的元老派失去了跟荆州派抗衡的可能。
以上是我统计的刘备自参与诸侯争霸后,遭遇到的几次内部严重的背叛事件。
后果都比较严重,如果没有这些背叛事件,刘备集团会走得更远。
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出现这些背叛事件,本身就是刘备、关羽、张飞在很多事情上考虑不周造成的。
争霸天下,在大家机会都相等的情况下,谁少犯错,谁就更有优势。
何况,刘备本就在机会上,落后于曹操和孙权,又出现了这么多严重的背叛事件,其建立的政权最早衰亡也是当然的!
蜀汉缺乏培养人才方法,导致一代不如一代,才是诸葛亮的麟子诸葛瞻,首战便败于邓艾的关键原因。
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异常忙碌,刚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便马不停蹄的屯兵于汉中,早上忙于准备北伐各项事宜,晚上还要创作《出师表》,
一晚他在和魏延赵云商讨对策是,一封蜀汉的密信却诸葛亮眼睛一亮,并且激动不已的抱着魏延和赵云,罕见的白了三大碗酒。
素来谨慎不苟言辞的诸葛亮,为何会如此兴奋和激动,原来书信里黄月英告诉诸葛亮,长子诸葛瞻出生了。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46岁,现在称为中年得子,但是在三国则算是晚年得子,诸葛亮有了子嗣传承,能不开心能不激动吗?
纵观三国历史,蜀汉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蜀汉重要人物刘备和诸葛亮等都是较晚才得麟子,
两人曾经过继别人的儿子为继承人,刘备曾经过继了刘封,诸葛亮则把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过继在膝下。
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另外有原因,至今无法说的清楚,但是幸运的是两人的来都有了亲生后代,刘禅和诸葛瞻,诸葛亮对儿子有多痛爱呢?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的接近了仙人一样,可是他也是个凡人,
即便是一生谨慎,但是和普通的父亲一样,只要一提到宝贝儿子,诸葛亮高兴的合不拢嘴。
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屯兵于五丈原时,闲来无事就给动吴兄长诸葛瑾写了信,信中提到儿子诸葛瞻,
诸葛亮可以说非常的骄傲,他对诸葛瑾说:你的子侄诸葛瞻,如今也有七八岁了,长的非常的像我,聪明伶俐又很像他母亲,我就是担心有点太优秀了,将来反而不成器”。
诸葛亮在书信中对诸葛瞻既有一丝得意,也有一丝的忧虑,但在诸葛瑾的看来更多透露了诸葛亮的心思,诸葛瞻比诸葛乔更聪明更适合接替蜀汉的诸葛家族大任葛
同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享年46岁,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经布下北斗七星阵,希望向天再借12年,
其中原因是为了恢复汉室的千秋功业,还有一个目的则是为了儿子诸葛瞻,因为当时诸葛瞻才8岁左右,
现在也是小学的期间,正需要父亲的循循教导之时,任谁也不想这时候离开儿子,但天不从人愿,诸葛亮还是在五丈原病逝。
诸葛瞻幼年丧父,在母亲黄月英的教导下长大成材,可能由于他诸葛亮的独子,为了延续诸葛亮一脉,蜀汉天子刘禅和诸葛亮的弟子姜维,
说什么都不让他上战场历练,生怕出个万一不好给蜀汉子民交代,所以姜维九伐中原,一次也没有诸葛瞻的身影。
公元243年,诸葛瞻十七岁之时,刘禅把蜀汉的公主许配给他,招其为驸马并授予骑都尉,此时的诸葛瞻走上了仕途之路,一出仕则受到了器重,怎么个器重法呢?
说起来的确会让蜀汉的群臣羡慕不已。
公元244年,新婚一年的诸葛瞻,累迁为羽林中郎将,并且还被任命为射声校尉、和侍中。
这时的诸葛瞻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建议,此时蜀汉的主要管理人是蒋琬和费祎,并且这年魏国的曹爽率领十万人进攻蜀汉,
没想到却被蜀大将军费祎在汉中阻挡,曹爽苦战不得,损伤甚众后撤军,蜀汉打赢了一场汉中保卫战。
但是这一年后蜀汉凡是有颁布一些对百姓有利的措施,很多都不是诸葛亮提倡的,
多数都是蒋琬和费祎的努力结果,可蜀中的百姓都会算在诸葛瞻头上,民间都会互相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
这结果,导致诸葛瞻的贤名远播,但盛名之下难副其实。
纵观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会发现诸葛瞻的一生,是成长在诸葛亮的光环之下,他从十七岁当骑都尉,
到公元260年这十多年的时间里,诸葛瞻虽然历史上没多少拿的出手的成绩,但是却累迁为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公元261年,成为了蜀汉内务的实际掌管人。不过此时刘禅开始信任黄皓,诸葛瞻并没有处理好和黄皓两人之间的摩擦,因为也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当时为了黄皓,廖化还打算上找宗预和诸葛瞻商议,可最终宗预以不在管红尘之事为理由推脱了,黄皓得到了刘禅的宠爱后,愈加和诸葛瞻姜维等不对付,本来诸葛瞻应该在此时联合姜维对付黄皓的。
并且在这十多年中,蜀汉实际话事人却是九伐中原的姜维,但是在姜维又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瞻竟然和志同道合的战友姜维决裂,
不但不再支持姜维北伐,还上书给刘禅,削了姜维的对蜀军的实际掌控权,调去地方当个益州刺史,而这个决定没多久就让刘禅和诸葛瞻后悔不已。
可见诸葛瞻虽然精通书画,记忆力过人,并且一心忠于蜀汉,可在智谋和战略格局上,远远不如司马懿的后代,
他看到是姜维连连北伐导致的蜀国的耗损,但却没想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诸葛亮制定的以攻代守方针,才是蜀汉得以鼎足而存的所在。
姜维被贬的结果,就是在263年,司马昭三路大军伐蜀,由于汉中缺少姜维的运筹帷幄,等姜维安排好防御战线规划后,蜀汉的防御线已经被邓艾,钟会,诸葛史绪的大军撬开了几个缺口,失去了天险的蜀汉军队,
因为失去了重要的关隘,也丧失了斗志,很快各地诸多郡县纷纷归降,姜维不得已,只好率领蜀汉的精锐拒守剑门关,同时组织各地郡县的守军到成都勤王。
姜维的确也把握住了关键,在剑门关下,钟会的十多万大军无法寸进半步,钟会是利用了各种的方法,也没成功,
这时因为运输的原因,十多万的魏军在粮食已经接济不上,正在众将认为会前功尽弃的时候,
邓艾思考了良久,提出了一个计策,就是绕道奔袭蜀汉软肋,以奇兵奔袭蜀汉防守较少的江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