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元节课业之后,“李思”这个名字突然就在国子监里广为流传起来。她在‘上元节课业’中夺下了国子监第一的经历,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
国子监弟子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荡荡。敬佩就是敬佩,平日提起李思,言辞之中尽是褒奖,丝毫不见嫉妒或是有其余心思。
甚至连很多教导过她的教员都在私下议论,这般人才,若身为男儿身,日后官入翰林,未必是难事。
然而这一切,许佑汐根本没时间去关心,她把余下来的时间全部花在了看书上。
国子监历代祭酒、司学皆由当代大儒担任,这帮文人有思想有抱负,读万卷书评天下事,也懂怎么写文章。
所以,国子监藏书基本都保留着这些大儒点评过得痕迹,其中提出的很多治国之论,都让许佑汐觉得‘眼前一亮’。
于是,平日读书读得更起兴了。
许佑汐翻书速度极快,基本都是一目十行。
“李思,有没有发现最近这段时间,上京城老实多了,连衙役巡街都勤快不少,你可知道为什么?”鲍有今抱着课本,找许佑汐闲谈。
“今年轮到‘京察年’,四品以下官员没几个月都要开始向上级述职了,能不老实吗?”许佑汐漫不经心回答。
乾朝效仿前朝,留了下个很有意思的体制,朝廷每六年会轮到一次‘京察年’,全国四品以下的官员都需要向吏部进行公开述职,分析自己近几年工作中的优点与缺点。若是有私自隐瞒不报,却被听你述职的官员点出来,那你就自己主动打辞职报告。
最早的时候,‘京察年’都是打击朝廷贪污腐化的利器,直到近几十年才较前差多了,只要你关系够硬,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你过关的。
但毕竟也算是六年一度的大事,就算提前找好了关系,大家还是会收敛些,防止有言官非要在这时候谏你几句。
“你连‘京察年’都知道!李思,你家里也有人入朝为官?”
许佑汐点头:“算是吧,老头子刚退休,家兄还在继续干。”
“你还有兄长?叫什么名讳,我看看可听说过,日后有机会引见给我们也认识认识?”
还是……算了吧。
还得跪着见,太麻烦了。
许佑汐敷衍地嗯了两声,突然好似想起什么,突然问道:“对了,盛元帝御驾亲征已经一个多月时间了,你家里有传出什么消息吗?”
“这种事,我爹怎么可能告诉我。”鲍有今忽然压低声音,“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