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战后不管地理环境、综合后勤、联勤指挥以及自身作战能力和假想敌水平等等要素都有极大出入。最直接的一条便是战前联盟的国防军是全机械化的高度信息型军队,已完成了裁师改旅的战力变革,做到每一个合成旅都辖有充分的陆航支援、联勤联动保障,空地合击已是最基础的实施条件,国防军在追求更紧密衔接的指挥链,极力构建牢不可破的信息链条。即,在集团军规模的快速前趋下,保证各部队间的通信流畅与抗干扰能力,特别是遭遇了敌顽强抗击,进攻或防御不顺利时,各部队出现分割、包围乃至不得不各自为战的情况时,继续确保统一连贯的指挥系统,既鼓励基层部队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又始终给予高层指导。
在1981年全面核战争前,在任鼎甲元帅的坚决推进下,三百万国防军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当时部署于东北边境线的一百八十万国防军为纯粹的合成旅,是的,当时不论是联盟或是帝国,都已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在作战序列中,不存在单纯的步兵,即便是摩托化步兵也只是代指轻量化的装甲部队而已。
开战后,联盟将战术核武器使用权下放到军一级,陵海军区的四个装甲集团军顶着帝国更狂暴的空地合击,以核弹开路和火箭强袭在时长约二十天的卡曼宁维斯托克战役中打出水银泻地般的钳形攻势,左翼的装甲矛头实现了上千公里距离的大迂回侧翼包抄,跑马圈地般切断了一百二十万帝国军队的后路,并关闭了卡曼宁维斯托克包围圈北面的缺口。在如此长如此强度的运动战中,国防军成功做到了没有连以上的部队失去联络,在补给缺乏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突击能力。在战后的掩蔽时代里,已改名为复兴军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复盘这场战役时,一致认为抗住了核辐射、电磁干扰的指挥系统是保证胜利的必要条件,不然无以达成一举切割包围帝国军整个右翼兵团的壮举。
但放到现在,2083年的联盟。经过几十年的艰难重建,各项基础设施远未达到战前标准,可能连五分之一都没有,铁路总长仅相当于1920年,工矿指标、人口总数、国民生产总值等重要指标更是惨不忍睹。4000万人口不足以支撑起战前联盟大且全的工业种类,在当今倾斜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的工业政策下,高精尖产业迟迟无法重建。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复兴军现在使用的“暴风虎”坦克,已不装配激光告警系统与反火箭弹袭击指示,仅有确保基本通信系统,真正的战前原产货要么封存要么掌握在统帅部直辖的几个宝贝装甲师内,是的,指挥系统的倒退使得1+1只能等于2,无法大于2。
现今对峙于东北边境的五十万复兴军野战部队拿走了大部分军工产出,以维持机械化规模。说来便是扼腕叹息,在现代化战争中证明了高效的作战体系,在失去产业保障后,突然变成了空中楼阁,即便复兴军空有一堆外骨骼和高端指挥设备,但早已失去了维护保养能力,反而是保持着大军团主义的帝国一直存有极多的普通机械化装备,依靠这些皮实耐用的遗产,帝国毫不费力地重组了一支七十万员额的传统机械化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