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气候并不是总是处于一种适合人类生存的良好状态,有时候地球气候的变化非常猛烈和极端,导致人类的生活及生产环境变得非常恶劣,使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危险,导致自然界的动植物大量死亡,人类的农业和畜牧业也面临灭顶之灾。
根据古埃及等历史文献记载,在距今4300年至4100年期间,地球上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小冰河期,这次冰河期导致埃及等非洲北部地非常干旱和寒冷,尼罗河水位下降,而且经常断流。由于尼罗河三角洲及沿岸农业区和畜牧区的减产和绝收,导致埃及陷入了一百多年战争、分裂和慌乱状态。
根据考古发现的古埃及历史文献记载,本次灾难导致的饥荒,造成普遍“易子而食”的人吃人现象。当时埃及是地中海沿岸地区及中东地区物产最为丰富的鱼米之乡,它的灾难已经如此惨烈,其他相对贫瘠地区的人民,经受的苦难更是无法想象!
这次小冰河期导致原来居住在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农牧民族赫梯人,移居小亚细亚地区,并逐步向南发展,从而引发赫梯人与苏美尔人、阿萨德人和埃及人频繁战争。
在这次小冰河期初期,居住南欧大草原及高加索地区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大量进入伊朗等中东地区,他们进入中亚地区及我国的新疆地区,然后他们继续向南,进入印度河流域、以及印度恒河流域地区。他们在伊朗等地区建立了伊朗帝国;在印度河流域及恒河流域建立了早期印度帝国。由于这些民族都是白种人,因此他们被称为欧罗巴人,他们在语言上相同和相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语音被称为印欧语系,他们也被称为印欧人。但是他们自称“雅利安”,他们对雅利安的解释是“有信仰”和“高尚”的意思。“雅利安”在古越语中的意思是,“雅ya”是妇女、母亲和圣母的意思;“利li”是好、美好的意思;“安a
”是主食、主餐的意思;“雅利安”的直译是“有美好生养的圣母族”,当然也可以引申解释为“有信仰”和“高尚”的意思,得到充足的食物,得到生存的保障,这是经历饥寒交迫人类的共同理想。
也许我国新疆地区的楼兰等古越民族建立的古国,在雅利安人等北方民族南迁后它们逐步衰落了,因为当时的雅利安人应该还属于采集和渔猎民族,他们对于农业和畜牧业知之甚少,因此他们只能从当地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那里抢夺食物、土地、家园等生活资源,这导致讨厌战争的农牧民族向更温暖的南方地区迁徙。考古学家考证,距今4200年开始新疆罗布泊周边的绿洲城市逐步被人类放弃,由此可见,这次小冰河期对地球气候和环境影响之大,范围之广!
在这次小冰河期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大陆地区民族重新分布和形成。根据考古学证据显示,距今25万年,在北至西伯利亚地区北冰洋海岸;南黄河流域;东至渤海、日本海和太平洋;西至中东和欧洲大陆等欧亚大陆北部地区已经有现代人类定居及活动。
目前中国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考古发现的远古文化遗址有:
半坡文化:位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石峁文化:距今约4300年左右,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遗址面积约425万平方米,拥有一座石基建筑的“皇城台”大型遗址,该遗址属于中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专家初步认定这个“石城”的寿命超过300年。这里可能是华夏族最早期的王城,华夏始祖黄帝的陵墓距离这里很近。
红山文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遗址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玉器是红山文化的精髓。
马家窑文化:距今5700年至4300年,位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该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左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具有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的典型特征,彩陶文化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其文化区域包括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等广泛地区。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左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文化遗址分布地区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等广泛地区。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拔牙。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陶。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
在发掘的遗址中,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由成排分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这些排房多则六间一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
大汶口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还发现部分折头葬、折肢葬等较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发现有木质葬具,在有的**墓的随葬品和儿童瓮棺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