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因此我们要搞清楚人类的历史,首先要搞清楚人即民族,民族是创造人类历史和文明的主体。因此,为了搞清楚中国历史和文明,我们必须首先研究东亚大陆的民族起源和发展。
平安、温饱和自由是人类获得快乐和幸福的基础,但是生活在洪水泛滥、地质灾害频繁的末次冰河期中后期的古人,他们要获得平安非常困难;冰河期人类只能局限在温暖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活,人类生活的区域往往都是人口拥挤、资源匮乏,人类要想获得基本生活保障非常艰难;人类早期社会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管理制度具有野蛮、残忍、无人性的特点,生活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人类在精神和行动上没有自由可言,他们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因此,人类的大迁徙给中下层人民改变命运、追求人生梦想提供了机会,这些抓住机会,勇敢参与大迁徙的民族,后来都成为了世界各地的伟大民族,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王者。
冰河期极度寒冷和干旱的气候,将地区绝大多数的陆地都变成冰盖区和荒芜区,这些冰盖区和荒芜区基本上都是无人区,因此,在人类大迁徙初期,人类很难遇到自然界的天敌,人类的天敌只是人类自己,因此,迁徙民族只要避开人口稠密区,迁徙活动就可以顺利进行。因此,在人类的大迁徙过程中,为了避免族群之间冲突,迁徙人群总是选择无人区和人烟稀少的地区进行迁徙,在末次冰河期中后期,东亚、美洲、中亚、中东和欧洲等大陆地区是自然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适合人类生存的无人区或者人口稀薄区,因此这些地区成了人类主要迁徙的地区。
在人类大迁徙的过程中,由于海洋民族、采集民族和狩猎民族的机动性比农耕民族强,因此他们比农耕民族更早迁徙,但是早期迁徙的民族在迁徙过程中,他们相互独立,很少接触,海洋民族迁徙目的是寻找新的居住地、水源、陆地食物、打渔海域等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集中在海岸河口地区,因此海岸河口地区是海洋民族的迁徙目的地;采集民族的迁徙目的是植被茂密深林和山谷;狩猎民族迁徙的目的地是动物可以自由生长的大草原。
在人类大迁徙的过程中,由于农耕民族需要较为苛刻才能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农耕民族的迁徙比海洋民族、采集民族和狩猎民族等民族的迁徙晚一些。但是农耕民族可以得到很多后发优势,如果从采集民族和狩猎民族那些获得丰富地理和气候信息,获得迁徙的向导和帮手等,使得农耕民族很容易在广袤无垠的内陆地区找到适合建立村庄,开发农田和牧场的地方,由于农耕民族具有务农、养殖和畜牧等方面生产技能,因此他们可以给合作者提供稳定食物,因此采集民族和狩猎民族也喜欢加入农耕民族的队伍,并逐步于农耕民族融合为新的民族。
在末次冰河期中后期,中国南部、中南半岛、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是现代人类的主要生活区域,当时人口最多的农耕及畜牧民族等黄种人定居在广西西部、云南南部、越南北部、老挝、泰国和缅甸等地区,而棕色人和白人主要居住在南亚次大陆的南部和西北部。
农牧民族从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原著地展开迁徙后,该地区农牧民族其中一部西迁进入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地区,后以居住在南亚次大陆的棕色人和白人遭遇,农牧民族为了避免直接和大规模的民族冲突,农牧民族的西迁只能通过青藏高原的无人区进行,这就是今天南亚次大陆东北部、青藏高原等地区分布着黄种人农牧民族的原因,这些黄种人就是藏族和羌族的先祖,今天藏文化和羌文化与泰文化和越文化仍然存在很多共性和同源特征,藏za
g在泰语中意义是大象,大象是泰民族的图腾和崇拜偶像,因此藏泰一家亲,藏民族曾经居住地有尼布尔、不丹、那烂陀等,在泰语中尼布尔(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
ibo是“好爸爸”的意思,不丹buda
是“红衣族、红衣人”,那烂陀(佛祖释迦牟尼传教的地方)是“有家有田的学校”;羌qia
g在古越语中是强者和朋友的意思,羌族与泰越民族曾经是并肩战斗的好兄弟。
农牧民族完全征服青藏高原后,这些农牧民族继续向西迁徙,翻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河流域地区,在这里黄种人、红种人和白人产生融合形成新民族,这些新民族是中亚人和中东人的先祖,从此印度河流域出现农业文明,目前该地区仍然存在很多古越语地名如纳兰
a
,在古越语中
a是农田,
是家园(西方语言一般拼写为
d),纳兰是农家的意思。同时,高原农牧民族也进入了塔里木盆地,开发塔里木河及罗布泊农业区,建立了伟大的楼兰国,在古越语中楼lou是“我们”的意义,兰
是家园,楼兰是我们的家园。因此高原农牧民族是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各民族的主要先祖。
东南亚农牧民族的陆路大迁徙主要在东亚大陆即中国大陆进行,随后发展都西伯利亚地区和美洲大陆,以及中亚、中东、地中海沿岸及欧洲等地区。为了揭示东亚地区的民族起源,在此我们将重点研究东亚大陆地区的民族起源及发展。
在以往章节里,我们已经叙述了东南亚农牧民族从中南半岛农牧业发祥地和根据地出发向广东、福建,以及湖南、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等中国长江以南地区迁徙,随后他们越过长江向湖北、河南、江淮、山东、河北等地区迁徙的情况,在此我们不对这段迁徙进行详细论述。
总之,东南亚农牧民族在中国南方和中原地区完成大迁徙后,他们在迁徙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先到达该地区的海洋民族融合,形成了形成以从事海农和工商等混合经济为生的新民族,即合浦人、雷州人、湛江人、潮汕人、闽南人、温州人、渤海人等古老民族。他们与先到达中国内陆地区的瑶族、苗族、畲族等部分民族,融入为杨越、闽越、东瓯、西瓯等百越民族,没有被融合的瑶族、苗族、畲族等转入山区,以及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
经过周密的科学研究,我们认为东南亚农牧民族从广西西北部云南东南部即百色盆地及文山地区出发越过云贵高原向四川地区、秦岭以北地区,以及以秦川地区为中心向北、向西、向东的迁徙,对中国和世界民族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往下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个迁徙过程。
大约在距今45万年至距今3万年之间,东南亚的农牧民族成功移民到中国西南和云贵高原地区。
根据考古发现和研究,广西宁明芭莱岩画详细记录古人类进入广西左江河流域地区时的情景,从岩画的情景分析,当然的古人类具有一定组织形式,他们携带武器和工具、会使用独木舟和车轮等交通工具,他们饲养牛、猪、羊、狗等动物,这些古人对山川等地理现象、太阳等天象有充分认识,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一定地理知识和天文知识,芭莱岩画的人形蹲式画风,以在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老挝和越南等地区发现的古老岩画风格一脉形成。这说明东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