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别人是一件极尴尬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喜欢讲人情的中国人来说,它会使被拒绝者不快,严重的还会使气氛变得阴冷,甚至影响彼此的交情。所以,我们应该掌握说“不”的艺术,让别人心平气和地接受拒绝。
●推托拖延
推托拖延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一是借他人之口加以拒绝。
营业员小王在自行车商店工作,一天,他的一个朋友来店购买自行车。他的这位朋友看遍了店里陈列的车子,都不满意,要求小王领他到仓库里去看看。小王面对朋友,“不”字出不了口,于是他笑着说:“前几天经理刚宣布过,不准任何顾客进仓库。”尽管小王的朋友心中不是很满意,但毕竟比直接听到“不行”的回答减少了几分不快。
二是拖延时间。
小张得知小周的店里卖彩电。他来到小周的店里,说自己急着想买台彩电。小周示意他看看排队的顾客,对小张说:“今天看来不行了,下次吧。到时间我再告诉你。”
有时候也可以把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某单位一个职工找到车间主任要求调动工种,车间主任心里明白办不了,但他没有马上回答说“不可能”,而是说:“这个问题涉及好几个人,我个人决定不了,我把你的要求带上去,让厂部讨论一下,过几天答复你,好吗?”
这样回答可让对方明白:调工作不是件简单的事,存在着两种可能,使对方思想有所准备,这比当场回绝效果要好得多。
●隐晦曲折
有时,对一些明显不合情理或不妥的做法必须予以回绝,但为了避免因此引起冲突,或由于某种原因不便明确表示,可采用隐晦曲折的语言向对方暗示,以达到拒绝的目的。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甲:“我们的意图是使下次会议能在纽约召开,不知贵国政府以为如何?”
乙:“贵国饭菜的味道不好,特别是我上次去时住的那家旅馆更是糟糕。”
甲:“那么您觉得我今天用于招待您的法国小吃味道如何?”
乙:“还算可以,不过我更喜欢吃英国饭菜。”
乙方用“美国饭菜不好”“法国的饭菜还可以”“喜欢吃英国饭菜”,委婉含蓄地拒绝了在美国、法国开会的建议,暗示了希望在英国举行会议的想法。
此外,也可以用绕圈子的形式来达到回绝的目的。
有一个老板,一天把一个青年雇员叫到办公室,对他说:“小伙子,我真难以设想,如果我们公司没有你,我们的日子将怎么过,但是从下星期一开始,我想试试看。再见。”
这位老板绕着圈子,避开了“辞退”的字眼,用动听的语言达到了回绝对方的目的。
苏轼、苏辙兄弟在京当官时有一个老友来访,想求他们帮忙,弄个一官半职,但许久未见着落。有一天,那人见了苏轼,说:“请你给想想办法吧!要不让你令弟给我帮帮忙也好。”苏轼没有表态,却给那人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个人穷得混不下去了,想靠盗墓弄点钱财。他连挖了几个墓,一无所获。他看到跟前有伯夷和叔齐的墓,就先挖开了伯夷的那个墓。墓里面有人叹声道:‘我伯夷在首阳山挨饿,瘦成了一把骨头,我是无法满足你的要求的。’盗墓人听了,懊丧地说:‘那我只好再把叔齐的墓挖开,碰碰运气!’伯夷说:‘你还是到别处另想办法吧!你看我这般模样,就知道我老弟那里也是无能为力的了!’”那人听了后,开始一愣,但很快便面红耳赤,知趣而去。
苏轼面对老友的请求,既不愿破坏旧日情谊,又不愿答应其非分之求,于是便用故事曲折地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他采用隐喻的办法,用故事中的伯夷和叔齐自比为他和弟弟苏辙,从伯夷的嘴里说出拒绝的话毕竟方便些,终于间接地拒绝了当年的好友。
●避实就虚
避开实质性的问题,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做出具有弹性的回答,既无懈可击,又达到在要害问题上拒绝做出答复的目的。
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在汉城举行,第二批中国奥运代表团成员到达汉城时,记者纷纷问李梦华:“中国能拿几块金牌?”“中国能超过韩国吗?”李梦华答道:“10月2日以后,你们肯定能知道。”记者又问:“中国的新华社曾预测能拿8至11枚金牌,你认为客观吗?”李梦华回答很巧妙:“中国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记者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写!”
●延时拒绝
在别人向你提出请求时,如果你能做到,就可以答应别人,但如果你感到这一请求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时,你当然可以立即回绝:“不行,这个忙我帮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