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以为索果毅所言甚是,山丹民生虽说急需恢复,但山丹首要是军城,而后才是民城。”
“三山的防务要做好,尤其是东边的焉支山方向必须放在首位。”
“其次,我山丹虽然有上千将士,可随着番民迁徙,便只有二千二百余口百姓,养军将会成为一件棘手的事情。”
“我虽不知刺史日后将给予我山丹钱粮多少,但山丹理应做到自给自足,减小对张掖和刺史府的依赖。”
衙门正厅内,随着刘继隆用唐音说出这些放在沙州内部有些文绉绉的话,众人心里皆是一震。
本来刘继隆能把唐音说好,还能写一手楷书就很了不起了,如今瞧他谈吐,哪里像是一个别将,分明更像一位长史。
索勋上下打量着刘继隆,张淮溶也重新审视起了刘继隆。
对此,刘继隆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说道:
“山丹虽以丘陵居多,但境内平原适合开垦耕种之地绝不下百万。”
“末将这些日子巡视山丹城外,发现城外耕地不过二万余亩,且土壑起伏不平,急需修整。”
“昔年番贼治河西时,因畏惧我汉人而禁止我汉人使用铁器,故此山丹汉民所用农具多以木、石为主。”
“末将以为,农为根本,理应发放铁质农具给百姓。”
“若是挽马及耕牛足够多,也当按照此前刺史之令,将牲畜发给百姓使用,并召集百姓重新挖掘土壑,引水入田。”
刘继隆将农业上的问题交代好,然后又马不停蹄地继续道:
“此外,山丹城依靠丹水才得以水草丰茂,可河西之地的水文,多依靠祁连山所融化之雪水为主。”
“可派知晓水官寻找适合修建堰堤之地,以免防止干旱与洪灾。”
“另外……”
刘继隆滔滔不绝的将自己对山丹的建设意见提出。
之所以他不藏拙,第一是为了报答张议潮对自己的提携之恩,第二是因为他升官太快,如果不展现点能力,恐怕会被人觉得是虚有其表之人。
当然,第二点是他想多了,就凭他在张掖之战的表现,便不会有人觉得他虚有其表。
“继续说下去!”
张淮溶身子前倾,神态已经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转变为聚精会神。
不止是他,就连索勋和其余五名校尉也是如此。
&nbs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